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重要政策

:::
第二期「綠色環境給付計畫」(111-114年)

日期:111-04-01
資料來源:新聞傳播處

  • 第二期「綠色環境給付計畫」(111-114年)  共1張

一、前言

鑑於全球氣候變遷及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等趨勢,加上國內農產業結構仍有稻米供過於求,且品質有待提升、轉作誘因不足,以及雜糧自給偏低、友善綠色環境連結性不強等問題,政府自105年底推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期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維,建立強本革新的新農業。

例如,為加速與調整稻作產業結構、擴大鼓勵轉(契)作種植進口替代等重點作物,自107年起將稻穀保價收購和休耕政策調整為「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推動第一期「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107至110年),全面啟動對地給付機制,透過獎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實施「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制、結合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等措施,輔導農友適地適種。而為進一步解決臺灣農業目前所面臨的如稻米生產過剩、飼料穀物不足、缺水風險不定,及農地資源有限等問題,續推動第二期「綠色環境給付計畫」(111至114年),預計投入400億元,從農業環境基本給付、作物獎勵及友善環境補貼等面向著手,採堆疊加值方式,農民的農作符合獎勵條件越多,可領的給付就越多,藉此提高生產價值、促進優質作物環境及維護農田生態,並發揮加乘效果。

二、6大具體措施—只要農地農耕就給予獎勵,達到保護農地之目標

■ 農業環境基本給付:針對非都市土地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且維持農糧作物生產使用者,每年每公頃給付1萬元,維護農地有限資源,彰顯農業多元價值。
■ 鼓勵稻田轉(契)作:獎勵農地種植具進口替代(如非基改黃豆、黑豆)、外銷潛力(如毛豆)及地方特色性質之轉(契)作作物,引導農地合理使用,提升國產糧食供應。
■ 提升飼料用玉米供應量能:獎勵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之農牧用地種植硬質(或青割)玉米,擴大農地範圍,倍增飼料用玉米種植面積,提升國產飼料用玉米自給率。
■ 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110年第1期作起實施,鼓勵稻農於連續4個期作中,至有少1個期作辦理轉(契)作、自行復耕(非稻作)或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即休耕),每年可調減1萬公頃稻作面積,以建立水旱輪作制度及促進稻米供需平衡。
■ 水資源競用區推動大區輪作:於水資源競用區(石門、上坪堰、明德、鯉魚潭、部分石岡壩及曾文烏山頭等6個水庫)內之灌區土地,兩年1輪,每年第1期作輪值不種水稻,輔導農民因應氣候變遷調整耕作模式,減緩區域供水壓力。
■  產銷履歷、友善及有機給付: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獎勵及產銷履歷環境補貼(每公頃1.5萬至3萬元),促進友善環境耕作,確保農業永續經營。

三、配套措施—開辦「水稻收入保險」

111年第1期作起,全臺稻農都可有享天災救助轉換之基本險保障(理賠金額固定),保費中央全額補助,稻農並可依意願參加收入保障之加強險(稻作減產越嚴重,理賠越多),由中央補助一半保費,地方政府得視情形加碼補助,保障稻農所得、鼓勵提升稻米品質,降低稻農對公糧收購依賴。

四、結語

全力推動「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是希望藉由獎勵農地農耕的6大具體措施,引導農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枯水期農業節水效能、整體產業供水穩定,並維持稻米供需平衡,不僅保護農地合理使用,增加稻農收益,亦可提高國人食品安全及國家糧食安全,以確保我們農業的永續經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