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俗稱「鬼月」,民間習俗會在中元節普渡時,準備豐盛的供品祭拜「好兄弟」,而祭拜過的供品,有些長輩會提醒「好兄弟吃過的食物『太陰』不要吃」,或是覺得「怎麼拜過的食物『容易腐敗』、『走味』」,甚至在吃了之後出現腹瀉等身體不適情形,冥冥之中似乎好兄弟真的對食物動了什麼手腳?
先不論個人的宗教信仰,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還好兄弟清白,普渡大多選在戶外進行,農曆七月氣溫正炎熱,而祭拜時為了方便好兄弟「享用」供品,大多數民眾會將盛裝食品的容器、包裝打開,食品長時間在高溫下曝曬,微生物快速滋生,自然容易腐敗變質,倘若沒有充分加熱並儘速食用,很容易就會發生食品中毒,說到底,其實是細菌在作怪。
想要兼顧拜的放心與食的安心,只要祭拜前、中、後多留心:
1.祭拜前:建議挑選完整包裝食品,若為散裝或自行烹煮食品應注意盛裝容器合適性,尤其以塑膠材質的容器盛裝高溫、高油食品時,更要注意其材質的選用1 。
2.祭拜中:食品應適當覆蓋,且不要將線香直接插入,避免受到蚊蠅等病媒及香灰汙染,並儘量縮短祭拜時間。
3.祭拜後:食品長時間曝曬在高溫下,應儘快食用完畢;若為熟食更要充分加熱至食品中心溫度達70℃以上;罐頭如果發現有膨罐或凹罐千萬別食用。
此外,平時在烹調食品時,也要遵守「五要原則」以預防食品中毒:
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3.要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
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食用普渡供品後萬一出現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疑似食品中毒現象,請務必迅速就醫,別因誤信偏方而延誤治療,多一份心留意食品衛生,鬼月也可以很吉祥!
1選用塑膠食品容器可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塑膠食品容器宣導網站 https://plasticspackage.pid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