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食安報馬仔

:::
食用魚類產品-你認識多少?

日期:106-01-26
資料來源:食品安全辦公室

臺灣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加上適宜的氣候與洋流帶來的魚汛交匯,讓我們擁有多樣豐富的魚、蝦、蟹、貝、藻類等水產資源。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食用34公斤的海鮮產品。究竟食用魚類產品對身體有何益處?應該如何選購?有哪些保鮮方法?以及可能發生的食用風險呢?

魚類產品含有許多營養物質,其中高含量的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主要構成物。鈣、鐵質、維生素AB1B2等礦物質與維生素,則有助於維持骨骼及牙齒的正常發育、紅血球的正常形成與氧氣輸送、維持暗處的視覺、正常代謝能量及皮膚健康。此外,魚類與畜禽類肉品相比,前者脂肪含量比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部分魚種如黑鮪魚,更含有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協助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維持良好運作,有助於預防血栓、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選購魚類產品首重新鮮,活魚從死亡到完全僵硬之間,都屬鮮活狀態。其後隨著解僵,鮮度開始逐漸變差,魚體中的細菌會開始增殖、並產生分解酵素,魚肉會逐漸軟化甚至腐敗,而腐敗期的魚肉不可食用。對魚類新鮮程度的判定,在實驗室是以細菌分解魚類胺基酸及含氮化合物所產生的揮發性鹽基態氮含量(VBN,量越高鮮度越不佳),以及魚體肌肉中腺苷三磷酸含量(ATP,在完全僵硬階段後會逐漸遞減)來衡量。

對於消費者來說,買魚最簡易的辨識方式,仍是觀察魚體外觀。例如,新鮮活魚理當活動力良好、眼睛明亮、體鱗完整且無傷口。如屠宰後,仍屬鮮活狀態,其魚鰓應呈鮮紅,魚眼清澈,魚體表面粉嫩有光澤,鱗片結實,魚肉具硬度及彈性,腹部未軟化,且無特殊顏色或異味生成。

除了養殖及近海活魚產品,一般魚貨會視離開水裡與餐桌之遠近而做必要的處理。為了有效維持鮮度,會迅速屠宰、清洗汙血、殺菌,經冷藏(近海捕撈)或冷凍(遠洋捕撈)保存,全程低溫加工及運輸配送。

所以,消費者購買時可多注意其保鮮方式,冷凍魚貨,應置於攝氏-18 ℃之密閉冷凍設備中販售。冷藏魚貨,應置於0℃以下的環境販賣。如為包裝漁產品,建議選購標示明確、包裝完整及品質有保障之品牌漁類產品,以及具有CAS標章之優良魚類產品。越詳盡的標示,例如包含品名、原產地、生產時間、有效期限,代表販賣商及通路商越重視食品安全的承諾與責任,也讓消費者越能安心購買。

回頂端 scroll-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