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歷史悠久,自1869年英國人John Dodd於艋舺將「Formosa Oolong Tea」出口至美國紐約,迄今已行銷全球150年。目前臺灣茶葉種植面積12,000多公頃,年產量約15,000公噸,其中烏龍茶、凍頂烏龍茶、台茶12號(金萱)等部分發酵茶,因優越的種植環境與製茶技術而擁有獨特風味,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
因茶樹非臺灣特有品種,其他國家也有種植並以類似手法製茶,並透過國際貿易輸銷臺灣。為區分臺灣茶與輸入茶,以往是由茶葉鑑定師經感官品評,藉由茶葉外觀、茶湯色澤、香味、茶底等項目區別,亦可使用分子鑑定技術,利用不同茶樹品種的DNA指紋特性進行鑑定,但因茶樹品種與製茶技術相似,所以傳統鑑別技術有其侷限性。
為突破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已於112年8月1日起隨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更名為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開發「茶葉中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由於不同茶葉產地土壤中所含元素組成不同,包含鋰、釩、鉻等14項,透過檢測茶葉中所含元素的種類含量,經比對資料庫後即可區分是否為臺灣茶。該檢驗技術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家小組審議後於110年11月5日公開,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可作為區別臺灣茶與境外茶的鑑別方法。
為保障消費者購買臺灣茶權益,政府會不定期稽查市售茶葉產品,同時也鼓勵消費者多選購具產銷履歷驗證、有機驗證或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的茶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