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食安報馬仔

:::
食物中天然毒素-水產品篇

日期:106-12-07
資料來源:食品安全辦公室

臺灣四面環海、漁獲豐富,鮮甜的魚類、蝦、蟹等水產品,總是讓饕客們讚不絕口,欲罷不能一口接一口地大啖美食,但你(妳)知道美食的背後,也隱藏一些需要民眾留意潛在食品安全問題嗎?民國75年臺灣曾發生西施舌中毒事件,也曾發生過河豚毒素中毒事件,我們來一探究竟,這些中毒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呢?

西施舌是一種養殖的貝類,導致西施舌中毒事件發生的毒素,是麻痺性貝毒,這類貝毒不僅是會發生在西施舌貝上,其它二枚貝如文蛤、牡蠣、孔雀蛤、淡菜或是螺類、蟹類等都有可能會發生。麻痺性貝毒為神經性毒素,毒性與河豚毒素相當,無法經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去除,所引起的中毒症狀有嘴唇發麻、手腳發麻、頭暈、吞嚥困難、腸胃道不適,嚴重時,會導致肌肉麻痺、呼吸困難而死亡。

貝類、螺類及蟹類含有的麻痺性貝毒,禍源來自於具有毒性的渦鞭毛藻,蟹貝類、螺類等會經由濾食攝入有毒藻類並蓄積毒素於體內,或是補食已累積毒性的其他生物,毒素經由食物鏈不斷的累積,當人食用這些生物時,就會發生中毒的現象。另外,當水域中有毒的渦鞭毛藻大量增生,會造成水域顏色改變,引發紅潮現象,民眾若發現此現象,要避免食用該紅潮水域內所採收的水產品。

河豚毒素也是神經性毒素,存在於河豚、蝦虎魚等水產動物內,毒素主要分布於卵巢、肝臟、腸、皮膚等部位,處理不當時,毒素也會汙染到魚肉。河豚毒素亦無法以烹煮加熱破壞去除,食入後會有手麻、腳麻、唇舌發麻的症狀,嚴重會有複視、瞳孔放大、無法出聲、肌肉無力,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國內發生河豚毒素中毒事件,大多是不知道自己吃到河豚,或是吃到非河豚但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而中毒。

政府持續監測貝類產區的藻類存在密度與附近水域環境,並嚴密監控易有紅潮發生的水域。一般消費者要如何預防這些中毒事件的發生呢?首先,不要自行捕撈螺類等水產品,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是自己不認識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並避開食用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食用時,第一口建議採慢慢咀嚼,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便立刻停止食用,食用後倘若發現有產生疑似中毒的症狀,應利用催吐把胃中的內容物排出,並儘速就醫,以利醫生第一時間內能掌握病人中毒的狀況。

回頂端 scroll-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