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且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既營養又經濟的食物。依據統計資料,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約攝取280顆雞蛋,然而民眾對於雞蛋仍有許多的迷思,以下讓我們一一為您解答。
一、 褐殼蛋好還是白殼蛋好?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褐殼蛋比白殼蛋補,事實上,蛋殼顏色和蛋的營養並無直接關連,主要與雞隻的品種及遺傳有關,雞蛋的營養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態。目前台灣所飼養的產蛋雞,品種多是來自國外育種而成的商用品系,其中白殼蛋主要產自白色來航雞(White Leghorn),褐殼蛋多產自洛島紅雞(Rhode Island Red),就營養成分而言,兩者並無太大差異。至於市售的褐殼蛋售價較貴,主要是因為飼養量及產量較少所致。
二、蛋黃的顏色與營養有關嗎?
蛋黃的顏色從淺黃色到深橘色都有,造成差異的原因除受遺傳(品種)影響外,主要與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有關,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黃色玉米、金盞花草、β-胡蘿蔔素或青綠飼料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與蛋的營養成分較無關聯。
三、 雞蛋的膽固醇高,少吃為妙?
人們對於雞蛋的顧慮,多數源於雞蛋中的膽固醇,其實雞蛋並非導致高膽固醇的禍首。雞蛋平均一顆重約50-60公克,約含有150-200毫克的膽固醇,衛生福利部建議,每人每天膽固醇的攝取量不要超過300毫克,只要不過量攝取,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在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飲食正常的條件下,每天一顆蛋是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的。
四、水煮蛋的蛋黃與蛋白接觸面呈現灰綠色,會不會影響食用安全?
雞蛋水煮去殼後,偶而會發現蛋黃和蛋白接觸面呈現灰綠色,這是因為蛋在加熱時,蛋白中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生成硫化物(主要是H2S),與蛋黃的鐵(Fe)反應生成硫化亞鐵,這是正常現象,並不影響食蛋的安全。
五、國內養雞場發生禽流感疫情時,食用雞蛋是否安全無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禽流感病毒不耐高溫,雞蛋經70℃以上高溫煮熟後食用即安全無虞。在烹煮蛋品時,應先清洗蛋殼,尤其是散裝未經洗選的雞蛋,有可能受到雞糞便的污染,因此先清洗蛋殼後再烹煮,以符合衛生條件。
六、雞蛋應該如何選購保存?
要挑選好蛋並不難,只要選擇外觀潔淨,蛋殼無破裂損,並優先選購清楚標示來源之可溯源產品。盒裝洗選蛋買回家後,可將蛋盒直接放入冰箱冷藏,並注意鈍端朝上;避免擺在冰箱門旁的蛋架上,因為冰箱門時常開關,溫度變化大,雞蛋品質容易受到影響。如果是購買散裝蛋,那麼買回家後先別清洗,因為雞蛋蛋殼有一層保護膜,洗過的雞蛋保存期限會變短,只需以塑膠袋包裝好後放入冰箱冷藏室,避免與其他食物交叉汙染,烹煮前再用清水簡單刷洗即可。
雞蛋料理的美味收服大人小孩的心,是居家常備的食材,它的營養價值不會因為蛋殼或蛋黃的顏色有明顯不同,民眾除了依喜好、需求選購外,建議優先挑選清楚標示來源且可溯源的產品,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產品食安服務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