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11/27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辦之「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昨日(11/26)起移師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由文資局局長陳濟民、高雄科工館館長李秀鳳、文化局局長陳榮昌等人共同啟動。展場規劃三大主題,藉由互動影片、AI技術、文物拼圖、有趣知識翻翻板等,帶民眾踏尋海上烽火,回望重要海戰,梳理歷史脈絡,傳遞豐富的知識,藉以凸顯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價值。展出至115年1月25日止,歡迎各界把握機會前往參觀。
為讓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教育向下扎根、展現近年來水下考古工作成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自2021年起攜手推動水下文化資產教育與推廣,並第三度合作《烽火船說》特展,前兩檔展覽「藏水覓趣」與「潛行探索臺灣」巡迴全台6地,吸引逾17萬人次參觀。今(114)年「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以「戰爭沉船」為主題,透過海空意象為設計主軸,融合展示科技與互動裝置,藉以延續水下文化資產教育的深度與熱度。該特展於7月假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開展後,巡迴展第一站將移師金門,並自昨(11月26)日起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
開幕儀式昨(11/26)日上午舉行,參與者包括文化部文資局局長陳濟民、高雄科工館館長李秀鳳、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林孫全、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文化局文資科科長顧孝偉、文資局以及高雄科工館同仁、金湖國中校長莊錦智、述美國小校長楊恭墉、述美師生與民眾。活動由述美國小薩克斯風表演揭開序幕。
文資局局長陳濟民致詞時表示,金門自古以來就是閩臺海上之交通樞紐,因為烽火的關係也留下豐富的軍事遺跡,這些獨特的文化資產承載著過去的戰爭歷史記憶;而臺灣周邊海域的水平面下,同樣保留了許多記憶刻痕;以及在大航海時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為妥善保存維護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我國訂定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施行迄今適逢10周年,在這別具意義的一年,透過展覽將水下文化資產的故事延伸到金門這片充滿歷史意義的土地,讓結合歷史、科技互動等豐富的展出內容,讓更多學子、鄉親對於海戰歷史及沉船出水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及認識,也期盼透過理解過去的烽火歲月,引發歷史反思與以古鑑今的啟發。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也指出,今年第三度與文資局攜手推出《烽火船說》特展,已自7月起假科工館展出,巡迴展覽第一站很特別能夠移師金門展出。在文資局有理念的推廣水下文化資產教育,科工館有幸能扮演重要角色,將重要的歷史脈絡、資訊,經由科技應用與博物館展覽等結合,將展覽的熱鬧延伸到金門。戰爭的恐怖也是歷史的記憶,相信曾處於烽火前線的金門,更能深刻地感受展覽傳遞出的重要精神意涵。
文化局局長陳榮昌轉達縣長陳福海的關切,感謝文資局以及科工館將這項重要的展覽帶至金門,選擇在島東展出,也呼應縣長平衡東西半島發展之理念。他表示: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引領我們從不同的視野看待台灣的歷史演變與不同視野,尤其,展覽融入許多現代科技元素,這也是金門展覽較少見的,藉由展覽也啟發不同視野和視角看待事務及其可能性。
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也說,戰爭文化是金門文化的一環;在大航海時代金門向外開拓的精神亦是。「烽火船說-水下文化資產特展」由歷史的梳理,結合科技運用,以多項互動特性的內容呈現,象徵我們從過去的「烽火」遺址轉換為希望,藉戰爭為背景,展望祥和的未來。
主辦單位指出,此次金門巡迴展覽共規劃三大展區,包括,「臺灣海洋戰爭史」、「臺灣沉船故事」、「守護與永續」,以故事線為引,帶領觀眾回顧臺灣海域的戰爭。將相關歷史事件透過投影互動裝置,讓大家「踏尋海上烽火」,重現明清至二戰時期臺灣附近海域的重大海戰,包括金門料羅灣、安平、澎湖、基隆、淡水、臺中與高雄等地,凸顯臺灣、金門在海洋戰略上的重要樞紐地位。
臺灣沉船故事展區介紹8處重要沉船遺址,包含往返臺灣與中國沿海間的商船、日本及英國船艦等,展現臺灣海域的多元歷史樣貌。「守護與永續」展區,設計多樣的互動遊戲、AI技術、文物拼圖、有趣知識翻翻板等,向觀眾傳遞保護水下文物的意識,讓民眾或親子在參觀體驗中,提昇水下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期藉以對其保護與永續發展能夠有更深的理解。
該展覽特別將「金門後浦網寮出土之古砲群」融入展示,這批古砲推測為1680年鄭經撤退時所遺留,是金門重要的歷史資產,彰顯金門自古以來關鍵的軍事地位,也提醒人們在回望戰爭遺跡時,省思和平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