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10/08 記者: 陳麗妤/金沙報導。
縣定古蹟陽翟永昌堂暨浯陽小學,不僅是金門僑匯建築最盛期之洋樓建築代表;與碧山小宗宗祠更是該時期金門唯二中西合璧的洋樓宗祠,由於其配置格局、規模、整體保存等具有相當之利用價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臺幣6,224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昨(7)日上午10時舉行開工典禮,縣長陳福海主持時表示,古蹟承載了金門人深厚的文化與情感,見證了族群的興衰與歷史變遷,期藉以傳承金門文化,未來經由觀光、文化引導,公、私協力再造浯陽風華!
依據金門縣文化局之說明,金沙鎮陽翟係陳氏為主的單姓聚落,該家族的開基可上溯至五代淳化三年,陳達奉閩王王審知之命鎮管浯洲鹽場開始,傳至六世陳大燦業已蔚為大族。遂分為仁、義、禮、智、信五房,現今留在本地者,只是信房的一部分子孫。信房又分為中巷和前房,各建有一座小宗祠,中巷是「永思堂」,前房是「永昌堂」。
「永昌堂」首建於明宣德年間(1435),嗣後數百年間,歷經兵燹,幾經修葺,至民國二十年左右,旅居印尼的陽翟鄉僑陳仲厚捐資重建,主持人之一的陳仲厚要建一座與眾不同的宗祠,於是重新設計,拆除重建,中西合璧,獨具風格的宗祠,於民國二十四年落成。西廂房浯陽小學校,亦於二十五年竣工,共耗資一萬二千銀圓,全由陳仲厚先生一肩負擔。
縣定古蹟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與碧山小宗宗祠,是該時期,金門唯二中西合璧的洋樓宗祠建築。它也是金門僑匯建築最盛期之洋樓建築代表,更反應出當時高水準之營建技術,也堪稱具地區建築史之代表性。因規模宏大,由於整體保存具相當之再利用價值,故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臺幣6,224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於昨日上午舉辦「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修復工程」開工儀式。
典禮由縣長陳福海主持,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人間國寶陳啟村、人間國寶李清海、陽翟陳氏信房宗親會理事長陳篤龍、金門縣議會議員蔡其雍、董森堡,縣府參議陳祥麟、社會處處長黃雅芬、文化局局長呂坤和、副局長陳榮昌、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金沙鎮鎮長吳有家、金沙鎮民代表黃奕焮、呂寶玉,黃毅誠建築師事務所、建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金門大學教授曾逸仁、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理事長陳成基、陽翟陳氏宗親代表以及民眾等齊聚一堂參與。在天震堂「祥獅獻瑞」、文化志工表演,「人間國寶」李清海南音《望明月》,以及人間國寶陳啟村,親自設計雕刻永昌堂、浯陽小學粿模,致贈予陽翟陳氏宗親,文化局也委託長合餅舖製作古蹟印象糕等,揭開經典又熱鬧的序幕。
縣長陳福海擔任祝禱儀式主典官,並偕與會嘉賓三持鏟動土,祈求工程順利,萬事圓融,平安吉祥;也循傳統建築修復之古禮,「敲厝角」(執瓦刀敲洋樓五方)完成開工儀式,預祝開工大吉,工程如質如期完工。
陳福海於致詞時表示,這項工程不僅是對古蹟的維護,更是金門文化傳承的重大一步。古蹟承載了金門人深厚的文化與情感,見證了族群的興衰與歷史變遷。永昌堂自明宣德年間(1435年)興建,至今已歷經近600年的風雨,經過無數次的修葺。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尼僑商陳仲厚先生捐資於1935年完成的重建,將閩式傳統建築、西方建築風格巧妙融合,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代表,其左廂浯陽小學校則於1936年完工,長期作為當地教育和社區活動的中心。
此次修復案,感謝中央、地方單位,社區、陳氏宗親等,齊心協力完成前置準備和努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臺幣6,224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期許每一分錢都能夠發揮其最大效益,故在修復團隊上,由黃毅誠建築師事務所,提供了精細且符合古蹟原貌的設計方案;來自金門的「人間國寶」李清海匠師及其團隊,則將以其精湛的手藝,負責修復,力求確保古蹟的完整性與歷史風貌的重現。而來自台南的「人間國寶」陳啟村,為這次活動精雕設計了名為「古蹟印象」的糕點,也讓古蹟的文化記憶與傳統糕點相結合!
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人間國寶陳啟村等也獲邀致詞,除了稱許建築之精美,旅外鄉僑回饋故里捐資的美談與精神外,也肯定中央及縣府對古蹟修復的投入和用心,也期許能修舊如舊,如期完工。而陽翟陳氏信房宗親會理事長陳篤龍則說,十多年來艱辛努力,感謝縣長陳福海、文化局局長呂坤和等完成古蹟指定和後續修復工程之前置準備,媒體報導、金大多位教授調查研究、立委陳玉珍等居中協助爭取經費等,今年終於開工即將展開修復,信房子孫能完成這一個歷史性的任務,除了期盼工程如質如期完工,也希望能夠做好修復再利用,不論是朝科舉博物館或陽翟子孫立志效法浯陽書院回饋教育之精神等,都是非常樂見,也會與文化局緊密合作,讓浯陽學校成為金門的文化明珠,照亮金門後世子孫。
而關於此次修復工程期程,金門縣文化局也說明,此次修復經費總計為6,224萬元,包括,中央補助款達4,045萬6,000元,占總經費65%。修復工期為540日曆天,預計於一年半內完成。為了提昇教育價值,首次在洋樓內設立了專門的教育區,修復過程中將舉辦至少兩場專業教育訓練,讓更多民眾可以深入認識洋樓的建築工藝與技術細節,並由承包廠商以3D掃描技術記錄修復前後的影像,這些資料亦將作為完整的文資教材,用於後續的教育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