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7/27
記者: 許峻魁/金城報導。
兩年前的杜蘇芮颱風重創金門,強風暴雨更讓縣定古蹟后浦清金門鎮總兵署內的百年老榕樹傾倒,壓毀了總兵署大門屋簷,經過一年的修復終於恢復原有風貌,金門縣文化局昨(二十六)日舉辦「縣定古蹟後浦清金門鎮總兵署杜蘇芮颱風災損緊急修復工程」落成典禮,儀式遵循傳統風俗,特別邀請金國興戲團進行傀儡戲演出;同時邀請匠師進行修復心路歷程分享及致贈感謝狀,感謝其對古蹟修復的貢獻。
百年風華再現,總兵署重獲新生,一一二年杜蘇芮颱風以中度之姿襲捲金門,掀瓦損梁,古建築無一倖免,總兵署亦遭重創,為搶救及重塑金門觀光重要入口意象,為此該局積極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一千三百萬預算投入古蹟修復工程,該案由浩達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於去年七月正式啟動修復,歷時一年,於今年五月竣工,並在七月完成驗收。
昨日的落成典禮於晚間六點三十分展開,代理秘書長張瑞心、金門縣觀光處長許績鑫、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議員吳佩雯、金城鎮長李誠智、金城鎮民代表會主席郭永隆、代表陳天成、立委陳玉珍服務處主任董家瑋、文化局長陳榮昌以及多位專精古蹟修復的匠師共同為典禮來啟動、祝賀。
活動由許師舜創立,傳承藝脈逾八十載,現由第三代團主許誠傑承襲的金國興劇團演出傳統傀儡戲揭開序幕,接著由金門縣文化獎得主陳金潭吟唱南音,為落成祝賀添彩,也為古蹟增添許多風采。
張瑞心表示,總兵署經歷百年風宇,過去就曾經莫蘭蒂而受損,兩年前再度因杜蘇芮颱風造成損傷,幸而文化局爭取經費,經過匠師們巧手修復再現風華;值得一提的是,修復過程中縣府堅持留下可用建材作為修復材料,並使用在地建材,讓修復得以永續。總兵署的修復將可帶動地區觀光,夜遊小鎮獲得熱烈回響,週邊觀光資源加以配合,將可為金門帶來更多的人潮,讓週邊商家生意越來越好。
配合落成典禮,文化局也將從八月開始舉辦一系列文化演出,局長陳榮昌表示,昨日的傳統表演藝術僅為序曲,未來每逢週末,皆有精彩南音與傀儡戲接力登場,充分展現金門在地濃厚的閩南文化力,他也誠摯邀請民眾亦可到今年甫獲得金門文化百大基地,位於後浦小鎮內的甄洋樓(王慶雲洋樓)逛逛,換上古裝來到總兵署前,靜賞傳統戲曲,體驗置身於百年前的金門風情。
金門縣文化局響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政策,提升匠師尊榮感,特別致贈感謝狀與參與修復的十位匠師,同時邀請匠師分享修復心路歷程,在修復過程中,秉持「舊材堪用、物盡其用」之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築材料,並優先選用金門在地材料進行修復,同時,致力於減少修復量體,堪用構件絕不輕易敲除重作,力求在恢復古蹟原貌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以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議員吳佩雯說,兩年前颱風導致總兵署受損,期間她持續帶著外賓造訪,一路看到它的逐步修復備感開心,古蹟歷史的維護與傳承,都有賴各單位跟每一位民眾的共同支持,她更慶幸金門有這麼多能工巧匠,讓古蹟修復的如此完美。
清金門鎮總兵署的前身,據傳為明朝萬曆進士許獬的故宅「叢青軒」改建而成,康熙年間,金門第一任總兵陳龍將總兵署由金門城遷設於現址,其後經過多次的擴建成為今日的規模;總兵署的所在,見證金門數百年來政務更迭與時代遷流,曾遭金門縣公署、金門縣政府、行政公署、金門防衛部等機關進駐,現則轉型為認識金門的重要觀光入口。
文化局指出,後浦清金門鎮總兵署的修復,不僅在於古蹟恢復到原有風貌,更是透過實體修復保存了傳統手作技藝及科儀,讓文化可以世代傳承,縣府與文化局將繼續支持這類文化資產的保護與修復,並爭取更多資源投入,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宜居、宜商、宜遊的金門島嶼。
清總兵署在民國四年金門設縣的次年改為金門縣公署,民國三十八年改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後期曾做為金門縣警局使用;後在民國八十年由內政部評定公告總兵署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縣警局在四年後遷出,中間一度借用為行政院處理試辦兩岸通航事務金門行政協調中心,成為政府小三通前進指揮部,後經多方討論後,於民國九十一年始定位為「清金門鎮總兵署史料館」,朝著回復歷史場景及相關文物展示的方向規劃,藉由各項展示,重現清代金門總兵官威儀,民國九十三年正式對外開放,一○八年因總兵署為金門重要觀光景點,為提供更充實完整的展示文宣內容,進行空間展示規劃,同年十二月重新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