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益源。
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出版的《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即將於7月18日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7月25日在金門睿友文學館,各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活動之前我想說說陳長慶小說中越文本是要印給誰看的?
二年多前,我準備推動將金門文學譯為外文,推向國際,開始著手《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本的翻譯工作,過程中經常被問到兩個問題:一、為什麼是陳長慶?二、為什麼是越南文?
第一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因為陳長慶是金門當代重量級小說家,他是金門文化獎文學類首位得主,如果要找一位打先鋒,他自然是不二人選。
第二個問題,提問者心裡可能是想,倘若翻譯成英文豈不更國際化?這種想法似是而非,因為如果我們期待有戰地文化特色的陳長慶小說要很快在不同的文學國度找到知音的話,同樣備受戰火蹂躪的越南是最容易產生共鳴的,但能感動九千多萬越南人民的文字,絕對是越南文而非英文。箇中道理,其實也很容易明白。
因此,儘管歷經一些波折與阻礙,我仍堅持跨出第一步,畢竟沒有第一位作家(陳長慶)就沒有第二位,沒有第一種外文(越南文)也很難有第二種。去年底,《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本終於在胡志明市問世,並立即得到越南許多文學評論家的熱情回響,證明把金門陳長慶介紹給越南是正確的選擇。
既然要讓越南讀者看的《陳長慶短篇小說集》越南文本已經在越南出版了,那麼,又為什麼還要在臺灣出版中越文本呢?我有兩個解釋。
第一,陳長慶〈再見海南島,海南島再見〉、〈將軍與蓬萊米〉、〈春桃〉、〈人民公共客車〉、〈孫麻子〉和〈罔腰仔〉這六篇作品,是精選自他1996~2016年間的創作,未曾結集成書,不出中文版的話,我們無緣欣賞他筆下的金門風華,也搞不懂為什麼越南讀者會被他的作品所感動。
第二,臺灣有許多越南人,包括十幾萬的越南籍配偶,以及八、九萬的勞工和留學生,他們的母語是越南話;另有數十萬的越南新住民子女,他們的媽媽看得懂越南文。
《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當然是要印給大家看的,不過上述臺灣越南人,尤其是臺灣越南新住民及其子女,是很重要的讀者群。
例如我一位將攜眷出席新書發表會的臺北學生,大學畢業後在越南經商有成,並娶得美人歸,他現在請太太每天教他越南話,而他太太也正在臺灣師大華語中心認真進修,我想《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正是他們夫妻倆共讀互授的絕佳教材;又例如我接觸到的許多越南新住民媽媽也在努力學中文,她們受中文教育的孩子也對媽媽的母語有興趣,《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便是她們親子可以共同分享的文學讀本。
單從金門的越南新住民的角度來看,《陳長慶短篇小說集》中越文本這部臺灣政府出版品,傳遞的不是什麼政令宣導,而是以自己所熟悉的母國文字,說起一篇又一篇觸動心弦的金門在地故事。離鄉背井遠嫁臺灣金門島上的她們,即使難以想像金門青年阿順哥在公共汽車上塗鴉蒙冤所承受的不公不義,也極可能會在看到春桃、添丁嫂、罔腰仔等金門女人,乃至侍應生王麗美、蓬萊米的悲苦故事時,流下感慨自己命運的眼淚,並且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療癒與救贖。想想,這對金門越南新住民而言,是何等體貼的作為啊!
當然,能寫出動人故事的臺灣作家不只有陳長慶,大量移居臺灣的外國新住民也不只是來自越南,了解陳長慶小說中越文本要給誰看之後,大家一定也會知道金門該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陳長慶短篇小說集》只是個開端而已。
出處:金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