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水患問題,經濟部自95年開始啟動「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95~102年),103年接續執行「流域綜合治理計畫」(103~108年),治水工作經多年推動治理後,已有具體成果,以雲林地區為例,在投入治水預算後,此次雲林沿海並無災情傳出,而全縣淹水面積1,175公頃,相較97年卡玫基颱風11,448公頃及102年康芮颱風7,890公頃,已大幅改善,治水發揮成效。
鑒於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極端降雨事件增加,然工程保護標準有其限度,一旦洪患規模超過保護限度即會發生災害,以本次0601豪雨造成臺灣部分地區淹水災情為例,淹水原因多為短延時強降雨所致,顯示都會防洪及流域上、中、下游整體治理與管理十分迫切,需前瞻思維,以因應水環境變化,這也是行政院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的推動構想。
本次災害顯示93%的積淹水都是都市排水系統所致,為因應氣候變遷及國內水環境變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中已編列720億預算,強化都市防洪能力,其中240億元為加速下水道建設,可提升都會防洪能量。治水計畫以水域整體系統角度思考「與水共存」、「不與水爭地」,利用土地使用管理、防災策略、低衝擊開發及「出流管制、逕流分擔」管理手段等方法,並強化「全民防災」觀念與意識,結合科技災害預警、通報作業的健全,落實非工程措施,建構民力防災的組織與能力,使民眾自主提早離災、避災、防災,讓災害的影響降至最低。
目前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中的各項子計畫,皆已經過完善的評估與分析,過去由於預算不足,使各項計畫無法一次到位。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則是提供資源,使各項工程能「加速」執行,將缺口快速補起來,並透過水質與水量、防災與景觀、中央與地方及上中下游流域的「整合」,創造獨一無二的社會工程,建立安穩、安全、安心的親水新家園。
治水工作不分中央與地方,未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將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對急需治理的易淹水地區,持續加強都市排水及防洪改善。為展現中央協助地方治水之決心,經濟部與各部會將戮力推動水環境建設,未來將嚴格辦理各項審查、督考工作,以確保治水預算發揮最大效益,並將加強督導及協助地方政府,落實維護管理工作,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提升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