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食安事件不斷發生,為重新找回對農產品安全的信心,行政院提出「食安五環」具體政策,加強宣導各種驗證農產品標章,鼓勵學校午餐採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食材,確保小朋友吃的安全、提升國產農產品需求,具體執行食農教育等效益。從105年9月1日開始,學校午餐中有關生鮮的農產品食材,將由農委會負責安全把關,並推動提高有機營養午餐的比例,維護學童食的衛生安全。
為落實學校午餐食材安全供應與管理,積極推動強化食材登錄及驗收作業,鼓勵學校午餐未來都全面選用國產可追溯食材,以達食材溯源及落實查核目的,並自105年9月1日起學校午餐使用之生鮮農產品食材由農民流通至供應商階段之前端源頭將改由農委會負責查驗,食材和供應商也都將由農委會負責安全把關。105年下半年將針對契約供應商或生產者之生鮮農產品食材抽驗500件,106年起每年抽驗3,000件,以落實前端源頭安全管理,為學校午餐食材安全把關。
此議題牽涉到中央教育部、農委會和衛福部及地方政府之權責和經費,同時也牽涉到法規修改及地方政府的配合。未來中央將和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共同推動提高校園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比例,若以每週至少供應一次有機營養午餐為例,農委會將協助媒合產地契作供應,預估於106年受惠學童可達100萬人以上,可帶動有機面積成長,創造友善環境及安全農產品。
目前學校午餐在食材採購、登錄及抽查、營養師及菜色數量等皆有再提升之空間。為推廣學校午餐全面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食材,教育部也將行文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修訂食材供應契約,預計106年起,所有食材採用有機、產銷履歷、CAS臺灣優良農產品、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或具有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之農產品,將可全面性確保學校午餐食材安全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