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影音快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uHwjDfm2Y
103年4月3日江院長說明經貿國是會議籌辦綱要記者會

日期:103-04-04

行政院長江宜樺今(3)日在「經貿國是會議」籌辦記者會表示,政府願意面對反服貿群眾的質疑或擔憂,面對問題不應牽涉意識形態,應透過理性方式討論,因為我們都愛臺灣,因此希望在做出涉及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決定時,集合全國有識之士與學者專家,參與討論。政府對經貿國是會議持開放態度,希望透過討論,讓國內與國際人士肯定臺灣的民主與理性。
江院長強調,民眾對於臺灣未來有憂慮或不同看法,政府希望可以藉由理性對談的方式表達,在過程裡學習傾聽彼此,政府一定會用最謙卑的態度來面對全國民眾各種不同的聲音,不管最後討論的結果如何,政府尊重全民的決定,畢竟只有全民的共識才是政府往前行的重要基礎。
江院長表示,政府籌辦經貿國是會議,而非學生團體所提的「公民憲政會議」,因為現在許多反服貿人士擔心的不只是服貿協議,還包括未來臺灣與中國大陸要進一步磋商的貨品貿易協議。這些問題牽涉到的不只是服貿協議通過與否,不只是貨貿協議能否順利推動,也關係到臺灣能否藉由跟中國大陸順利簽署相關協議,進而獲得加入TPP與RCEP等國際經貿組織的更好機會。
江院長進一步表示,今天討論的問題不是單一協議的問題,而是臺灣未來經貿發展的問題,因此當政府決定要以召開國是會議的方式來讓全國民眾共同面對、討論問題時,自然希望能聚焦於經貿相關的議題,討論未來臺灣所要面對的重要選擇。
至於為何不是舉辦公民憲政會議,江院長表示,並非我們不去談公民憲政的議題,而是現在國人最關切的議題是臺灣未來經貿發展的議題,而非為了五權憲法、總統制、內閣制,或國會改革或司法改革等憲政方面的問題而陷入僵局。另有關為何不召開非單一主題的國是會議,江院長表示若不聚焦於目前民眾所關心的經貿議題,則議題發散的結果,將導致所有議題可能都無法獲得滿意答覆;因此,行政院與所有財經閣員交換意見後,建議總統讓我們舉辦經貿國是會議。
有關經貿國是會議的構想與議題,江院長表示會議將由國發會與經濟部負責籌辦,議題主要有三個區塊,第一部分是:臺灣如何面對國際間區域經貿整合的趨勢。議題包含臺灣是否應積極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貿整合?如果要加入這些區域經貿整合,能否不要與中國大陸發展經貿關係?若我們與中國大陸發展經貿關係是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可迴避的問題,臺灣應有怎樣的策略?
第二個區塊議題是: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具體做法與挑戰。江院長表示,若臺灣要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具體做法跟策略,以及會面臨的挑戰是甚麼?行政院從不認為,所有的事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任何事情的利弊得失都應該要讓人民清楚知道。雖然有部分民眾不太相信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對臺灣是利大於弊的決定,反而認為這會讓臺灣貧富愈加懸殊,或讓臺灣的經濟實力更加弱化,甚至臺灣的主權都會淪喪。但政府願意面對這些質疑與憂慮,透過理性冷靜的討論,為國人做出最周延的考量。
第三個區塊議題會聚焦於兩岸政策與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係。江院長表示,許多反對服貿的民眾不見得是反對服貿協議本身,他們擔心的是,到底臺灣未來跟中國大陸之間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而兩岸政策會不會因為要加入國際區域經貿整合而產生根本的變化?政府對於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應採取的大政方針,若沒有經過澈底討論,則無法凝聚臺灣未來方向的共識。
江院長進一步表示,中國大陸因素既然是許多反服貿人士所擔憂的事情,政府將與民眾共同面對。臺灣必須在不斷民主化、國際化與自由化的過程中,學習將擔憂的事攤開來講,政府相信我們的公民素養可透過國是會議的方式,彼此交換意見,也許沒有辦法每項意見交換後都能形成共識,但至少可在不同意見中,找到某些共識,而這將是經貿國是會議試圖達成的。
至於經貿國是會議的辦理方式,政府預定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舉辦北、中、南、東的分區會議,每場預定邀請120位產、官、學、研等方面與公民團體的代表與會。4場分區會議舉辦完畢後,再由分區會議的代表到中央的全國大會參與討論,全國大會預定於6月上旬舉辦。江院長表示,政府對經貿國是會議的題綱、邀請對象及時程進展持開放態度,將邀請社會公正人士擔任顧問小組,而非僅由政府官員決定與會人士名單。
此外,江院長表示這次國是會議將大膽嘗試利用網路科技,不止這些分區會議跟全國大會都將網路實況轉播,立即讓網友看到,鄉民也可透過網路反映意見。政府將與民間網路平台磋商,利用臺灣現有多元活潑的平台,讓民眾共同參與此事。透過各個網路平台創造議題,把這些議題分類整理,再進到實體會議的討論。

回頂端
{"DetailNEWSKey":"7d8ebb17-810a-408c-862c-1c28ce8c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