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6)日上午出席由中華歐亞基金會暨世界和平研究所在臺北市六福皇宮飯店所共同舉辦的「臺日論壇」2006年臺北會議時表示,臺灣在和中國交往的同時,如只看到機會,而沒有正視風險,這是相當不智且危險的,呼籲中共必須落實民主、人權、自由的普世原則,才能消弭種種不穩定的因素,中國才能贏得臺灣人民的信賴,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同。
蘇院長表示,「臺日論壇」從2000年開辦,今年已邁入第五年,透過臺、日兩國學者專家的對話,大力促進臺、日兩國的理解和交流,他並感謝中華歐亞基金會暨世界和平研究所的努力,為臺、日交流開拓新的面向。
蘇院長指出,臺、日兩國同樣是海洋國家,不但戰略上有共同的利益,經貿往來密切,民間友誼深厚。近年來,兩國關注的議題,也有極高的共同性,都希望建立外交安全的自主性,鬆綁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改善政府的透明度和行政效能,這樣兩個處境相似的亞洲朋友,不但彼此唇齒相依,也共同面對未來挑戰。
蘇院長強調,從雙邊角度來看,臺、日關係近年有了相當的進展,具體的例證,包括日本政府給予臺灣觀光客免簽證的待遇,日本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美、日同盟將臺海的和平列入共同戰略目標等等,充分顯示21世紀的臺、日關係充滿了新的可能性。
蘇院長進一步表示,臺、日關係也面臨許多挑戰,1972年臺、日斷交以後,兩國交往有許多的限制,然而30年後的今天,兩國已來到需要合作的新時代。外交的種種限制,更不符合兩國的利益,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思考臺、日的交流體制,以加強高層的互訪,增進實質的合作。
蘇院長接著指出,臺、日關係的改善不應建立在日、中關係的惡化上,更不應該作為改善日、中關係的籌碼,臺、日兩國的交流合作應從確保人民的幸福安全,以及確保國家的利益和繁榮為出發,不論是在經濟的整合、區域安全的保障,或是面對SARS、禽流感等非傳統性的威脅,都可以密切的合作。
蘇院長接著表示,從多邊的國際觀點來看,臺、日兩國共同面對遽變的區域情勢,及全球化的浪潮,影響所及,牽動政治、經濟、安全、主權的各個面向,具體的議題,包括中國的崛起,北韓的問題,貿易的區塊化,能源的問題,乃至於海上的主權爭議,這些機會和挑戰關係著亞太地區未來的穩定和繁榮,需要各國一起來努力,這些機會和挑戰之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今年「臺日論壇」的主題-「中國的崛起」。院長表示,對亞洲的和平繁榮來說,中國是一大變數,她既是國際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也是區域安全的潛在威脅者;既是充滿了商機的大工廠,也是制度與法令極不穩定的新生地。院長認為中國是巨大的變數,不能單純只看機會,主要是因為中國有許多的不確定性,第一是中國國家的治理不透明,在人治重於法治的情況下,缺乏領導人產生的民主程序,缺乏自由市場所需健全的開放制度,更沒有民主國家的政策透明性。第二是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加深了內部社會的矛盾,也加重國際的負擔;對內,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讓工人和農民成為弱勢團體,加上日益擴大的城鄉和貧富差距,都是內部穩定的隱憂。對外,中國因為快速的成長而成為能源的掠奪者,中國能源的消費總量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11%,同時消費全球四分之一的鋼材、近三分之一的煤,中國對能源高消費趨勢,地球村是否可以負擔,又該如何面對?第三是維持國際秩序的區域安全的問題,中國的立場模糊,從歷次的六方會談到近期北韓發射飛彈,從中國的反應都可以看出中國對北韓問題的態度曖昧不明,且中國本身不斷擴張軍力,連續18年來以超過兩位數持續增加軍費,中國此舉已造成周邊國家處在不安和壓力的情況下。
蘇院長強調,我們在和中國交往的同時,如只看到機會,而沒有正視風險,這是相當不智且危險的,這就是為何臺灣不斷呼籲中共必須落實民主、人權、自由的普世原則,才能消弭種種不穩定的因素,才能贏得臺灣人民的信賴,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同。同樣的,臺灣在推動兩岸關係的同時,也是秉持著普世的價值,所以陳總統提出「民主、和平、對等、繁榮」的四大原則,並在陳總統「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框架下,院長也提出「臺灣主體性、政策主動性」的施政原則,開放務實穩健地推動兩岸關係,一方面提升臺灣的競爭力,一方面促進區域的穩定和繁榮,近期一系列的開放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證。
「臺日論壇」2006年臺北會議主題為「中國的發展與今後的亞洲」,會中邀請臺日雙方重量級的政界及學界人士,針對「亞洲地區的政治、安保現狀」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對國際情勢之影響」兩項主題加以探討。
今天陪同院長出席的有中華歐亞基金會董事長張京育、駐日代表許世楷、立法委員蕭美琴、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鄭文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