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謝長廷今(19)日出席「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所舉辦的「中小企業經營問題與對策座談會」強調,他個人推動各項政策時,均將中小企業的可能需求納入考量。例如日前推動勞退新制時,他就特別留意對中小企業經營的影響,所以政府提撥50億信保基金,以協助中小企業預防經營困難之需。又如政府最近在處理臺企銀民營化的問題,就特別訂定日後對中小企業的放款額度不能減少的條款。 謝院長表示,最近政府提供3,000億購屋低利貸款,嘉惠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內營造建築業。政府另協調銀行提供中小企業3,000億放款,行政院金管會並擬定配套措施,規範銀行增加貸款給中小企業時,在評估銀行增設分行或據點時,提供加分。 謝院長指出,早期臺灣經濟的發展,依靠許多中小企業前仆後繼,現在能存活的大多是經營成功的企業。但政府不見得能完全且深入掌握中小企業的需求,只有中小企業本身最能瞭解中小企業的需求,所以今天行政院三長及財經首長全員到齊全程參與座談。 與會人士提出的問題相當廣泛,諸如:勞退新制實施後勞資關係、部分勞動產業勞工短缺、銀行合併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影響、課徵貨物稅、開放陸資來臺等,均由與會政府首長依業務職掌提出回應。 謝院長在回應「資源分配不公,政府將多數資源提供給少數人享用」的問題時表示,過去政府與大企業舉行早餐會,但今天開始,政府也將與中企業舉行下午茶座談會。 針對「稅制不公」的問題時,謝院長指出,他就任行政院長即提出擴大稅基、建立公平的稅制。院長並舉例說,社會有100人要喝水,但可能只有60個人在挑水,40個人以前沒辦法挑水,如果能力提升後就可以挑水或出點力挑點水,如果永遠由60人挑水,但大家要求越來越多,需要的水也越來越多,當然不夠分配,並造成民怨。院長接著指出,目前幾個稅制改革法案已送到立法院審議,包括對軍人、國中小老師課稅以及最低稅負制等,他認為透過這些制度的改革及實行,應可減少社會的不平。 謝院長說,與會代表建議「成立單一窗口、政府有些業務委託民間處理、政府承辦許多中小企業業務委託中小企業處理」等,都是很好的構想,但社會應建立一定程度的信賴,否則委託某個團體可能被說成「圖利」或「綁樁」,有做事的人反被猜測,沒有基本信賴,事情就很難做。他希望我們社會應依證據來判斷,不要因單純猜測就妄加否定,如果互相提升信賴,大家勇於任事,臺灣的力量就會提升。 今天出席座談會有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戴勝通、工業協進會理事長李成家等共有43位來自全國的中小企業代表,政府首長包括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經濟部長何美玥、財政部長林全、經建會主委胡勝正、中央銀行副總裁徐義雄、勞委會副主委賴勁麟、金管會副主委呂東英等。 針對立法院在野黨持續杯葛行政院長施政報告一事,謝院長在座談會後向媒體強調,大部分的民意都希望政府如果有任何不對或遭質疑的地方,應該讓院長能夠說明,立委能夠質詢,他能夠回答,而有沒有道理,大家會聽,大家會判斷,不必替人民作太多的判斷;倘若立法院要成立任何調查委員會,其實可以用表決來處理,要成立幾個委員會,三個、五個、八個?都可以用民主程序來處理。民主制度並不是臺灣發明的,世界各民主國家都曾有很多經歷,都曾遭遇過各種問題,都是有辦法解決的。 對於當前經濟問題,謝院長指出,經濟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局不穩,沒有政爭的時候,股市從今年二月慢慢復甦,暑假本來可以更好,但是因為政局不安,不可預測,投資者就不敢投資,臺灣其實受到政治風險及政局不安的影響,政治風險涵蓋兩岸的問題,我們可以改善,而政局的問題則是朝野可以合作來做的,朝野應該體念企業界的困難,有工作的,有薪水的,要替沒有工作的人多想一想,要憑良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