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謝長廷今(9)日出席2006全國商業發展會議致詞時表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主動鬆綁、自由化」以及「二次金改」是今後政府努力的方向。
謝院長指出,臺灣多年來在國人及臺灣商界人士的努力下,經濟的基本面已有一定的基礎,去年這一年來的經濟越來越好,GDP從去年第一季2.49%成長至第四季的5.28%,失業率從4.2%降至3.94%,全國稅收超收1600億元,股票指數上升1000多點,房地產也溫和上漲,國際觀光客從294萬人增加至340餘萬人,增加近50萬人,就業人口首次超越1000萬。他並以臺灣與韓國作比較,兩國失業率差不多,但是我國的GDP比韓國高。他表示,我國服務業超過70%,是一個好現象,對就業和經濟有很大的助益。院長認為自己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他認為臺灣的經濟會很好,而實際上也顯示臺灣的經濟確實是很好。
謝院長表示,雖然我們的經濟很不錯,但是仍有一些我們憂心的事,例如我們的競爭、投資、兆元產業和未來臺灣的空間發展在那裏?他希望今、明兩天的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如果有好的建議,可以提供政府參考。
院長強調,就政府的政策來說,有三個大的方向,第一是總統所宣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他表示,因兩岸特殊關係,臺灣的公權力無法及於大陸,政府為了有效降低開放政策的風險,行政機關要積極研究管理政策,但是資訊要透明,管理要有效,這樣才會降低風險,並保護臺灣的投資人。他指出,回顧過去多年來政府也有開放的政策,以外匯為例,過去外匯是管制的,現在外匯則已開放,管理措施也做得不錯,所以相關的政策也應該如同外匯管理一樣。最近所提出引進外國鑑識會計體系,就是為了要如何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以維持臺灣的競爭力。
院長指出,第二是鼓勵企業根留臺灣,臺灣必須要更開放。他常接獲企業界反映,一個重要政策的通過,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要接受一番「撞擊」,困難重重。院長舉日前赴中科視察為例,廠商等設廠較預定提前半年,需相關行政機關的配合與協助,如水電設施、環保措施,都需要政府協助以及相關行政單位主動的鬆綁、自由化,解決困難。院長說,現在政治有點紛亂,使得公務員不敢做事情,有做事的公務員被懷疑有貪污圖利他人的嫌疑。不做事猶如有「不在場證明」一樣,沒有做事就不會「圖利」?院長說,做院長、做部長的人要有擔當。他並以他在高雄市長任內被調查局移送八件為例,指出政務官要有擔當,讓公務員不怕做事。
院長指出,政府的第三個政策方向是,臺灣要全球佈局,絕非一句空話,政府必須要有全球佈局的政策,而政府有關的獎勵及後援在那裏?因此政府加速推動二次金改,希望及早在臺灣成立亞洲金融中心,銀行規模要更大,才可以作為企業全球佈局的後盾。院長表示,最近所提臺銀與土銀的合併,合併後排名世界第80名,將有助於今後臺灣經濟的發展。
有關民間企業對「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的反應,謝院長在致詞後接受媒體詢問時指出,政府會與企業溝通,政府的政策不只是考慮企業而己,也有國家安全、臺灣勞工等很多問題的考量,需要與
外界溝通。
針對兩岸政策,院長表示,他個人看法,總統知道,外界也都很知道他的想法,院長認為我們要堅持本土,堅持臺灣本土政權的主體性及穩定性,在這個前提之下,有助於臺灣整體利益的,我們還是要開放,這就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他和陳總統的看法一致,並不衝突。院長強調,何謂臺灣的主體性?他個人認為以臺灣的整體利益來考量就是主體性,而不是以其他國家或短期的變動為考量,在這樣的政策下,什麼具體的措施對臺灣有利?這是可以專業及理性來討論的,以臺灣自身的利益來考量就是主體性。
對於中國大陸已選定二隻貓熊,政府接受與否?謝院長答復表示,貓熊不應政治化或過度期待,院長認為貓熊來臺的可能性很低,因為貓熊來臺須根據華盛頓公約,而大陸無法接受,大陸認為我們不是國家,沒有主體性;其次是國內環保人士、愛護動物人士的看法,他們認為貓熊來臺是否能生存?另外從動物保育的觀點,是否適合?政府必須根據法令以及國際公約,大陸拒絕依國際公約,貓熊來臺就不可能,所以國內也不必把貓熊一事「炒得很熱」,好像一定要來臺才可以。院長說,貓熊來臺必須尊重臺灣主體性的選擇,如果為了二隻貓熊而放棄對國際公約及政府公權力的堅持,對臺灣也是不好的。
有媒體詢問傳言本月15日以後總統將徵詢閣揆人選一事,院長表示,這不適合由他來回答,但是他現在是行政院長,政務不能一天停止,政務也不能一天空轉,所以仍必須每天做事情,至於最後決定如何?有新的內閣來接,對臺灣好的,他樂觀其成。院長強調,目前內閣每天都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在做,不能每天都在討論閣揆的事情,也不能將政務停擺來思考這些問題。各界可以討論,媒體也可以就自己的工作去滿足讀者知的權利,但是身為行政院長,每天都有重要的公文及工作,不能停擺,必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