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3)日赴臺北縣視察臺北捷運延伸至淡海新市鎮工程時表示,建設是不分黨派的,需要中央與地方一起來,若能少一點口水,多一點汗水,建設就能早一點完成。政府有心建設淡水鎮,未來將以整體性及大格局為規劃方向,加緊期程,將淡水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特色及美麗的鄉鎮。
蘇院長強調,淡海新市鎮的交通一定要做,院長並指示「今天就決定一定要做,而且即刻來做」。至於要選擇由紅樹林延伸全長8公里的綠山線,還是選擇由淡水站延伸全長6.9公里的藍海線或是臺北縣另外建議的藍海線替代方案,院長指示要以大格局來看,不是只有解決交通問題而己,而應以淡水是大都會的大格局整體來看,院長責成交通部加快動作及期程,一旦定案就趕快做。
蘇院長表示,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幾,需要一步一步來,只要規劃方向正確,力量不要分散,大家團結起來,終會達成目標的。由於蘇院長過去曾經擔任臺北縣長,非常瞭解縣政府從事地方建設時的困難,因此他非常感謝過去擔任臺北縣長期間,臺北縣議會及中央所給予的支持與協助,現在擔任行政院長後,終於有機會要求各部會,及協調縣市政府,院長說,更將一秉過去支持地方建設的理念、風格、誠意及作事的態度,對於相關必要的建設,儘快核准,以加速地方建設的進行。
蘇院長指出,淡水鎮是在全國319個鄉鎮市中,在天下雜誌舉辦的微笑臺灣319鄉的票選活動,淡水鎮名列前茅,如此一個具有特色的鄉鎮,是經由過去一步一步所建設起來的,在淡水有西班牙的紅毛城、老街等,可以看見淡水的過去,而現在我們正要建設淡水的未來,期望藉由大家的努力,讓淡水有過去、也有未來。而正因為政府想要建設淡水,所以有淡水新市鎮建設的計畫,只可惜在規劃之初,仍有若干未能完整規劃或是同步進行之處,例如淡水新市鎮建設的交通可及性不足,該新市鎮的發展受阻,房子賣不出去,導致過多的資金積壓,實在是非常可惜,因此由交通部等單位進行規劃,至於路線的選擇,雖然多少會遭遇衝擊、壓力及抗爭,請縣府及地方務必協助解決。
蘇院長指出,淡水新市鎮占地為1756公頃,目前已開發400多公頃,雖然這是之前就有的規劃,但畢竟是20年前的規劃案,因此請內政部營建署,運用現在的科技、工法及眼光,就淡水現有的緩坡及丘陵等地形、地貌,再作適當的評估及考量。
蘇院長同時強調,好的市鎮應有好的空間,目前臺2線省道的開發,40米的空間都已保留,但因各方意見不同,一直遲遲未能進行,且因為無替代道路,因而有所衝擊,現在臺北縣政府已規劃出替代道路,且已與臺北市政府協調成功,蘇院長因此決定全力支持臺北縣政府規劃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希望有效解決地方的交通問題,讓淡水能有一個好的出入空間。
蘇院長十分關心淡水對外交通問題,特別請臺北縣周縣長,就往北至北海岸風景區,往南接臺北的「三芝北投公路」計畫,與臺北市政府協調,讓原定開工及完工通車的期程能順利進行;另有關「淡江大橋」計畫,因其特殊國內首見的雙層結構,可連結臺北商港、十八里及淡水等地區,因此十分重要,特別請經建會胡主委進行相關協調。
蘇院長表示,地方建設眼光要看遠,格局放大,方向也要抓對,中央與地方合力建設,就像污水下水道的整治,即使比臺北晚了很多年,但仍應努力去作,因為只要一天不去作,淡水河就一天不會清,而只要努力去作,就一定會有效果,院長期待淡水鎮永遠是最美的。
對於如何解決首長特別費的爭議,有立委建議立特別法,院長在視察後接受媒體詢問對此的看法,院長指出,有關首長特別費和總統的機要費一樣,都是過去長期以來相沿成習已50多年的作法,牽涉非常多的首長,到底應該如何處理,一方面必須面對過去,另一方面要策劃將來。院長說,行政院在今年10月已提出將在明年1月1日起法制化的新作法,對於過去該如何面對,大家應該誠實以對,一起全面解決,此事並非個案或個人,已涉及市長、總統,甚至成為政黨及政治人物之間「咬來咬去」的惡鬥,院長認為這樣很不好。院長表示,誠實面對,大家一起來解決最好。
媒體提問此事是否為「制度殺人」,院長答復表示,應由權責單位對此一由過去相沿而來的作法講清楚,外界不應未審先判,也不應預設立場,如果用具有政治目的、政治手段,咬來咬去的解決方法最不好。
媒體詢問採用特別法是否為最好的解決方法,院長表示,如何做應由相關權責機關將過去的情形講清楚,如果要立法,也要立法院有共識才能進行。
今日陪同蘇院長視察的有行政院政務員林錫耀及吳澤成、秘書長劉玉山、交通部長蔡堆、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內政部次長林中森及研考會副主委陳俊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