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新聞中心10月31日發布「不能讓勞工坐以待斃 陳其邁:立即公布無薪假『諾貝爾獎』入圍名單」新聞稿,陳發言人指出目前經濟惡化、外銷訂單成長力道不足、企業實施「強迫休假」、「無薪假」等,顯示馬政府執政三年多以來,未積極發展扶植新的競爭產業並創造就業機會,認為勞委會應立即向大眾公布無薪假「諾貝爾獎」入圍者名單。套用陳發言人的邏輯,造成無薪假的推手始自民進黨執政時期,應該把無薪假「諾貝爾獎」得獎者頒給過去民進黨執政的政府。
敗掉產業、敗掉企業,無能發展新成長產業,前民進黨政府該得獎
民進黨執政之時,一方面迫使產業外移、企業關門,另方面則未能創造新的成長產業、未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造成外銷訂單減少、浮現「無薪假」情形。
民進黨執政8年,敗掉台灣的產業、敗掉台灣的企業。先說敗掉台灣的產業,由於台商大規模前往中國大陸,導致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大幅提高,1999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只達12.2%,民進黨執政8年後,2007年提高到46.1%,尤其資訊通信產業海外生產比重從23.0%提高到84.3%,幾乎是外移殆盡;電子產品海外生產比重則從9.2%提高到43.6%,電機產品從16.4%升至52.3%,精密儀器產品從22.2%升至47.1%,換言之,除資通信產業絕大多數外移外,主力產業幾乎外移一半。
至於說敗掉台灣的企業,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平均每年關門企業約達3萬8千家,相較於之前8年平均每年關門企業約2萬2千家,增加幅度約73%;至於新設公司方面,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平均每年新設企業僅約3萬9千家,相較於之前8年平均每年新設約4萬7千家,減少幅度約17%。
數字擺在眼前,敗掉台灣產業、敗掉台灣企業的,不就是民進黨執政時期。
接下來談未創造新的成長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2011年7月4日彭博社(Bloomberg)的專文「Taiwan Jobs Sucked to China by Failure to Mimic Singapore Economic Model」就分析得很清楚,說明過去尤其是扁政府時代未能仿效新加坡經濟模式,長期未能發展新成長產業、未創造新就業機會,開放程度不夠致使服務業競爭力受到限制,中國大陸乃對台灣就業機會產生磁吸。
而今,陳發言人竟然好意思學彭博社的話來批判馬總統執政三年多來未積極發展新的競爭產業並創造就業機會,更顯示出陳發言人對產業的不瞭解。依據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資訊產業的經驗,通常一門新興產業從開始推動到發展具相當規模,最起碼要6~8年以上的時間;扁政府8年未能拿出像樣的新成長產業,馬政府才3年多,陳發言人就批判馬政府未積極扶植新的競爭產業,不就顯示出思維的混亂嗎!進一步請問陳發言人,民進黨執政時所高喊的「觀光客倍增計畫」,其目標為何無法達成而一延再延,到了馬政府執政時才把目標實現?不就證實了民進黨政府根本無能發展新興產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