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縣蘇澳鎮烏石鼻自然保留區
臺灣位處熱帶、亞熱帶,面積雖小但地形及生態環境多樣,全島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所覆蓋,從平地到海拔3,400公尺以上的高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比例的特有種與特有亞種,是臺灣生物資源的特色。
臺灣物種共有64,867種,目前臺灣已記錄動物(含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淡、海水生動物、節肢動物類及軟體動物等)41,176種、植物(含維管束植物、苔蘚類及藻類)10,386種;另尚有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共5,900種、真菌類6,604種,在學術研究、資源保育上深具重要性。
近年來,自然生態保育已蔚為世界潮流,我國亦體認此一國際趨勢,積極推動各項保育措施,繼續加強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及生物多樣性之保育工作,以期維護本土生態系之完整,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生物多樣性保育
宜蘭縣南澳鄉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 15)於2022年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自然正成長,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依據前揭新目標行動,整合政府各機關相關政策,研擬及滾動式修正「我國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以回應國際最新趨勢。
2015 年聯合國將生物多樣性目標納入永續發展議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接軌國際提出我國永續發展目標,目標包含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及海洋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之永續利用,且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之對應指標與前述「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對接,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之目標及依據。
以國家生態保育空間規劃藍圖為基礎,整合各式政策工具、跨部門推動臺灣淺山平原棲地串聯與生物多樣性復育議題,藉由各項生物及生態資訊的蒐整,指認重要關注區域,考量多元權益關係人並運用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多元方法,改善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棲地破碎與面臨的環境挑戰,恢復森林至海岸間重要棲地的連結與環境韌性,有效回應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自然保護區域的劃定與經營管理
臺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的保護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包括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5類型,總計各類型保護區共98處,總面積約為121萬657.08公頃,陸域部分69萬4,449.05公頃,約占臺灣陸域面積19.18%。
透過完善的立法,將自然保護區域依其保育程度及功能加以分類,依性質由中央、縣(市)政府或指定管理機關管理,並訂定保育計畫,定期進行經營管理效能評估,就保護區內及其周圍地區之環境進行監測,加強珍稀動植物之調查、研究、保育及復育,維護全國棲地生態體系之完整。
臺灣黑熊為臺灣特有亞種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野生動植物保育
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
為落實《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執行,農業部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並定期監測全臺野生動物族群現況,更新檢討公告名錄。112年公告新增陳氏鰍鮀、棘鱗韌鰕虎等14種保育類魚類;113年公告調整赤腹游蛇之保育等級為第1級(瀕臨絕種)。為加強瀕危動物保育工作,農業部106年起針對其中臺灣黑熊、石虎、草鴞、水獺等23物種,盤點其生存威脅,擬定保育行動計畫,包含各項族群調查、棲地復育、族群遺傳分析等工作,依保育行動工作優先順序,由各相關政府部門、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協力實施。113年底舉辦瀕危動物保育成果發表會,部分物種如臺灣黑熊、山麻雀族群已逐步止跌回升。
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宣導與執行
辦理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之登記、註記、查核與執行查察、取締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案件之各項工作,加強《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宣導與執行,充實保育工作人員法律知識及建立民眾正確保育觀念等,112年查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65人。
22個直轄市、縣(市)政府均成立保育專責單位,設置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急救站4處;113年各縣市政府合計辦理野生動物救援29,167隻次;4處收容中心及急救站執行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地方政府後送本土野生動物醫療、救傷及野放訓練共計3,102隻次;執行查緝走私、棄養野生動物處置、收容及野放訓練共計4,408隻次;針對私人飼養保育類食肉目及靈長目動物,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至現場評估環境設施及照養情形,並協助飼養環境不佳之動物移置收容,以保障動物福祉。
持續運作野生動物產製品鑑定實驗室2處及野生動物虛擬鑑識中心網站1式、沒收沒入野生動物產製品處理中心1處、研發6種野生動物(臺灣野山羊、山羌、白鼻心、臺灣獼猴、穿山甲、鼬獾)肉品快速物種鑑定技術、編印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鑑定圖鑑20餘種,促進與美國等多國之國際鑑定技術交流。113年受理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之各式鑑識共計472案,查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69人。
宜蘭縣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推出「國土生態綠網展覽」,帶領民眾認識臺灣的生態保育理念與規劃。
-
-

-
苗栗縣火炎山生態教育館由環境教育教師進行「聞香三義」特展導覽解說,帶領民眾深入認識在地自然與文化之美。
自然保育教育推廣
於臺灣自然保護(留)區域鄰近地區設置7處生態教育館,透過提供生態環境相關展示與解說教育,成為民眾瞭解自然保育知識的學習場域,並且扮演推廣保育政策、落實保育工作的地區性窗口。亦為監測自然保護區域的生態因子之變動狀況、培育研究監測及當地社區或團體解說教育人才的學習據點。113年共辦理233場自然保育、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服務逾5萬人次。
為因應近年社會大眾對於優質戶外遊憩場域之需求、提升國人保育相關觀念與實質行動,在配合永續發展、國土保安與維護生態的前提下,朝向森林自然教育及生態旅遊方向發展,成立8處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務逾6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