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山脈主峰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冬天白雪皚皚。(圖/外交部提供)
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構造運動中,臺灣因造山運動而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不久之後又深埋海底,直到大約200萬年前,位於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今花東縱谷一帶撞上亞洲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接下來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直到今日,上升運動仍在不斷持續中,而大自然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則把臺灣雕塑成具豐富景觀的寶島。
臺灣地形的分布,以山地所占面積最大,自東向西分別有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形成本島主幹,亦為東、西部河川之分水嶺。玉山山脈主峰高3,952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盆地及平原,由北而南依序為臺北盆地、桃竹苗臺地、臺中盆地、嘉南平原及屏東平原。
臺灣地形陡峭,高山林立,四季溫度變化明顯,各月的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其中在夏季至秋季氣溫常可達攝氏35度以上;在冬季偶有寒流南下,最低溫常達攝氏10度以下,高山亦常見飄雪。至於雨量,臺灣全年的降雨量平均約為2200毫米,雨季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間,其中,春雨、梅雨和颱風為主要天氣降雨型態。
臺灣地區大、小河川共119條,由於全島山巒綿亙,山脈呈南北走向,故河川多呈東西走向,另降雨季節又分配不均,因此臺灣的河水流量變化很大,夏季若遇暴雨,河水滾滾,很快流入大海;冬季進入枯水季,河川只剩涓涓細流,成為乾溪。因此,臺灣河川雖綿密眾多,但長度多不及100公里,且流域面積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不具航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