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10年9月22日申請加入CPTPP,並積極進行準備工作,包括法規調整、對內溝通及對外遊說,並於111年完成所有修法工作,使我國全面符合CPTPP高標準規範。
113年APEC會員占我國整體進口及出口比重分別為80.65%及87.01%。我國自80年加入APEC以來,積極參與推動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便捷化及包容性等工作。
113年8月經濟部出席「APEC能源部長會議」,分享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成果、公正轉型經驗及氫能發展目標;同年9月出席「APEC中小企業部長會議」,分享我國推動中小企業AI賦能及強化中小企業綠色競爭力之具體經驗。
113年經濟部在APEC推動之提案及所辦理之活動中,9項獲APEC基金補助,涵蓋數位轉型、科技應用、智慧製造、環境永續、中小企業等領域,並透過舉辦會議、活動及推薦講者等方式,與重要經貿組織及美、日、澳、加等APEC經濟體積極互動、深化合作關係。
113年積極參與第13屆部長會議(MC13)後續議題討論,包括推動WTO改革工作、展開漁業補貼協定第二階段、農業及貿易與發展等談判,並持續推動電子商務、投資便捷化等複邊倡議。
113年分別與美國及加拿大召開第5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會議」、「第4屆臺加智慧財產對話會議」及第20屆「臺加經貿對話會議」,另在「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下,與美共同舉辦多項促進雙邊貿易、投資及科技合作之活動。
臺美雙方111年6月宣布啟動《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並於112年6月1日簽署《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此係68年以來臺美所簽署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為臺美關係的重要里程碑。該協定已於113年12月10日正式生效,除有助增進雙方中小企業的經商及合作機會外,亦可降低通關成本及時間,達成貿易便捷化效益。
113年分別與歐盟及其會員國進行15場次雙邊官方對話及12場次民間經濟合作會議,強化臺歐盟經貿與企業連結,包括與歐方召開「臺歐盟貿易暨投資對話」與第10屆「臺歐盟產業對話會議」,聚焦供應鏈韌性策略及關鍵領域合作機會。
經濟部於113年下半年率團訪日,出席東京「第3屆臺日科技對話論壇」等活動,並與日本政要及重要日商領袖晤談,持續深化臺日雙邊半導體供應鏈策略夥伴關係,也邀請日商擴大來臺投資設廠,推動配合半導體先進製程之材料及設備的研發,以及AI、5G、電動車、 綠能等各種數位、低碳轉型等新興關鍵領域合作。
113年於泰國、印度等新南向國家及日本辦理臺日共拓第三國市場媒合活動,共發掘13案案源,促成雙方於汽車零配件及智慧移動等供應鏈合作,有助於協助臺商打入日商在東南亞供應鏈並拓展新興市場。
113年我國對新南向國家雙邊貿易熱絡,貿易總值達1,715億美元,較112年成長12.8%;其中出口金額達1,035億美元,創歷年新高,亦較112年成長14.8%,我國對新南向地區享有貿易順差355億美元。
113年與新南向重點國家(泰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及菲律賓)辦理6場「產業鏈結高峰論壇」,促成雙邊產業合作26案,合作領域包括智慧機械、智慧城市、紡織、智慧健康、智慧車輛、半導體、電子製、冷鏈物流、綠色科技。
113年6月辦理「2024新南向智慧財產國際研討會」,邀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等共計7國智慧局及專利代理業界專家擔任講師,深入解析當地國專利法制的最新發展及實務趨勢,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等逾210人參與,並與東南亞各國及印度專家進行充分的意見交換及經驗交流。
透過「台灣經貿網」網站,以數位貿易為核心,協助中小企業用更有效率之方式掌握海外商機;另因應數位發展趨勢,導入AI科技應用,協助中小企業運用多元智慧科技,促進企業產品拓銷方式升級轉型。
113年辦理111項拓銷活動,包括63項參展團、37項拓銷團及11項線上推廣活動,服務我商逾7萬3千家次,促成接洽國外有效買主逾7萬6千家次,協助布建海外通路170家次,促成商機68億4,100萬美元。
為打造我國成為全球會展重要目的地,提高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113年成功促成20場國際會議來臺舉辦,並開設26班課程,培育優質會展產業專業人才1,181人次;另辦理55項國際專業展覽,協助我國產業出口拓銷。
推動五大信賴產業,透過創新驅動,推動百工百業發展,強化國家安全與韌性。
推動五大信賴產業
透過「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讓臺灣成為全球民主科技陣營不可或缺並受信賴的夥伴,藉由創新驅動帶動百工百業發展、創造高薪就業,以及強化國家安全與韌性。
半導體產業
輔導38家晶片設計業者開發先進製程及特殊應用(如微機電、矽光子)等晶片,推升我國IC設計業運用先進製程晶片產值由39%提升至43%。
協助19家業者開發23項半導體設備,並導入終端客戶產線驗證。已完成13項設備通過驗證,增加產值98億元,113年設備自主比例提升至15%。
協助13家業者開發15項半導體材料,並導入終端客戶產線驗證,量產投資34億元,增加產值40億元,113年材料自主比例提升至31%。
研發異質整合高頻寬記憶體架構之生成式AI晶片,強化我國高效能晶片製作能力;以及研發國際領先高效能冷卻技術,協助國內業者導入AMD AI伺服器;並偕同半導體製造業者研發高速3D異質整合AI晶片技術,獲頒2024 R&D 100大獎。
建置滿足培育半導體產業人才及產業發展研究條件的產學研場域空間,藉由引進12吋半導體製造研究場域,強化國內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育環境。
協助晶圓業者轉型為氮化鎵晶圓供應商,以及協助高頻氮化鎵模組業者切入低軌衛星市場。
實現使用商用光纖完成跨縣市(10公里)量子通訊、控制與讀取量子位元之低溫CMOS元件、高積體單晶片及5超導量子位元晶片等。
軍工產業
113年9月10日協助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截至113年已集結156家無人機業者參與,共同爭取國際無人機市場訂單,已促成無人機整機、馬達、電池、地面導控模組、材料、AI等廠商進行國際合作以及簽署保密協議(NDA)。另協助13家國內業者投入開發軍用商規與軍用軍規無人機關鍵模組(如通訊、酬載、飛控、地面通訊等)與技術缺口(如AI影像辨識、即時動態定位、自主飛行與性能優化)。
已協助漢翔公司於113年底成功建置一條航太等級恆溫鍛造生產線,補足國防航太產業供應鏈製造能量缺口。
已協助5家國內業者投入開發無人艦艇遙導控系統整合技術、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海事用落艦系統以及通訊鏈路系統。
次世代通訊產業
推動6G關鍵技術研發與國際合作,鏈結產學研能量,投入研發國際6G主流新興軟體及6G小型基地台所需之關鍵晶片相關技術,布局國際6G主流技術,打造6G雛型系統,並依3GPP/O-RAN標準進程制定資通訊安全標準,支持我國廠商參與6G國際組織,使臺灣成為全球6G主流系統重要策略夥伴,同時與國際策略夥伴合作建置6G實驗網,支持臺廠完備2028年端到端技術與情境驗證,完備智財與標準布局。
113年6月促成臺歐首個6G實驗網研發合作計畫,推動法人科專團隊與國內廠商成功加入歐盟Horizon Europe支持的全球最大6G SANDBOX實驗網計畫,與國際通訊大廠與電信營運商合作,114年將於西班牙建置我國自主6G雛型系統。
推動發展低軌衛星地面接收設備,並研發自主低軌衛星地面設備中關鍵射頻前端晶片與模組關鍵技術,佈建地面設備實驗室模擬在軌從衛星到地面站的通訊測試與驗證,補足產業缺口,搶進國際供應鏈。
113年已與6家系統廠/天線模組廠業者合作地面設備商品化與試量產,推動關鍵技術落地,協助產業建立量產與整合能力,並與2家天線模組廠合作開發與整合驗證,協助廠商跨入低軌衛星產業鏈,同時助攻業者取得國際大廠地面設備訂單。
人工智慧(AI)產業
利用既有的資通訊硬體優勢,以未來應用需求帶動前瞻技術創新研發,加速AI智慧應用高值化發展,持續提升臺灣於全球AI產業價值鏈的關鍵地位,以加速落實賴總統提出的「產業AI化」、「AI產業化」國家希望工程藍圖。
加大投資力道,積極投資AI產業。國發基金於113年8月通過「加強投資AI新創實施方案」,搭配金融機構、投資事業或投資事業管理顧問公司及其他具有投資資金之投資機構,共同投資具潛力的AI數位新創企業。另113年10月發布《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辦理加強投資AI新創實施方案作業要點》,辦理年限10年,投資範圍限定為國內AI新創及數位經濟相關產業,且不包含已上市、上櫃之企業,以支持AI產業化發展。
制定《AI基本法》、產業AI指引,並推動AI評測,以完善AI治理。為建構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之良善環境,訂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作爲引導我國各機關發展與促進人工智慧應用之原則。
安控及資安產業產業
在安控產業方面,推動連網監視器及門禁系統等安控裝置產品信賴化,發展智慧化軟硬整合,轉型整體解決方案輸出國際;在資安產業部分則以掌握資安前瞻技術並健全資安產業生態。以「成為全球可信賴安控與資安大國」為願景,建立安全、穩健被全球信賴的產業環境。
輔導業者發展智慧化安控產品研發,針對市場新興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智慧監控需求,結合如AI邊緣運算等智慧化應用,發展軟硬整合的整體解決方案,將傳統安控產品轉型成次世代智慧應用產品。
針對核心產業如半導體、軍工等領域,強化資安韌性,如推動國際半導體設備資安標準(SEMI E187)、與國際接軌,建構臺灣晶片安全檢測能量、透過軍民通用資安技術研發資安成熟度模型認證(CMMC)導入,協助資安業者切入軍工產業鏈,促進安控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資安產業產值突破 1千億元,合計突破1,300億元。
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修訂《產業創新條例》,促進產業創新
由於《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1提供智慧機械、5G系統及資安投資抵減於113年12月31日屆期。因應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修正,除保留現行適用項目及提升智慧化層次外,增加人工智慧及節能減碳項目,並將投資金額適用上限10億元提高為20億元,施行日期自114年1月1日起至118年12月31日止(立法院已於114年4月18日三讀通過)。
排除投資障礙,解決產業五大要素需求
利用「公有土地優惠釋出」、「民間閒置土地輔導釋出」及「產業用地開發與更新」三大策略,有效釋出土地。
推動「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大穩定供水策略及相關計畫,106-113年增加每日237萬噸水源(相當全臺22%用水量),也提高各區水源調度及備援能力,預計111-114年可增加每日80萬噸水源,以確保產業用水穩定及強化供水韌性。
已規劃至122年電源開發規劃路徑,在電力需求逐年增加、核能及部分火力機組屆齡除役下,陸續增加台電大潭、興達、臺中、協和及民營森霸等燃氣複循環機組,全力維持穩定供電。
提出「強化媒合就業,開發優質勞動力」、「精進人才培育,縮短學用落差」、「改善工作環境,適時調整法規」三大政策方向,補實產業人力需求、擴大勞動參與,以解決缺工問題。
提出「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三大政策方向,充裕我國產業所需國內外菁英人才。
推動製造部門淨零轉型
啟動產業淨零工作小組
110年2月啟動產業淨零工作小組,與鋼鐵、水泥、石化、電子、造紙及紡織等產業展開溝通,並獲110家企業公開響應,提出2050淨零目標,排放量占我國製造部門75%以上。
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
與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合作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號召103個產業公會及會員廠商加入,以大帶小推動淨零轉型,協助產業建構碳盤查及減碳能力。
在商業方面
推動智慧物流服務
優化消費物流效能
應用智慧揀理貨、倉儲管理、物流資訊整合、宅配店分貨等技術與模式提升配送效率,113年協助7家業者優化倉儲作業及配送效率20%,支援4家業者跨境出口集運及物流決策方案,共帶動消費物流服務營收1億400萬元。
推動溫控物流發展
發展及應用溫控前置倉供送貨管理、溫控數據分析、低溫倉自動品檢、溫控檢核管理等模式與技術,113年協助14家業者提升倉儲與配送之服務效率與品質,支援5.39億元溫控品之流通,促進業者投資1億2,800萬元;另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之冷鏈物流合作交流,促成簽訂合作案2案及簽署合作備忘錄4案,帶動溫控物流技術服務及設備拓展海外市場。
推動臺灣美食之國際化與科技化
開拓國際市場
整合海內外資源,辦理海外餐飲媒合會、通路商選品及國際商談會,協助餐飲業拓展海外市場、展店授權等合作,113年促成12件商機媒合,創造逾6,500萬元合作商機。協助國內餐飲業者開發適合輸出海外之產品與布局通路拓展策略,輔導餐飲業者開拓國際市場,帶動營業額達1,032萬元及投資額749萬元。
導入智慧科技帶動產業轉型
輔導餐飲業導入智慧餐飲科技應用、品牌優化及協助業者因應綠色永續經營趨勢,建立創新商業模式,搭配辦理特色盒餐、優質鍋物嘉年華、臺灣美食展及海外通路展售等主題性行銷活動,帶動餐飲業營業額成長。113年輔導案帶動營業額達2,876萬元、投資額3,350萬元、擴散應用至31家門店;另辦理主題性行銷活動共5場次,促進營業額達4億2,700萬元。
透過連鎖加盟體系推動服務業躍升發展
連鎖總部能力提升
透過擴散拓展成功模式及數據應用,協助連鎖加盟企業(含零售及餐飲)於不同發展階段之國際拓展需求,聚焦於國際化策略布局與市場拓展,從總部國際人才培育、國際拓展管理輔導與國際市場開拓介接等,協助連鎖總部提升服務輸出能量,立足臺灣、放眼國際。113年總計促進產業年度營業額增加9億800萬元,新增國內外投資額5億7,800萬元。
整合國際拓展網路對接海外買主
集結國內連鎖企業,參與國際連鎖展會及辦理國際商機洽談活動,並洽邀海外買主媒合,促成合作商機。
協助連鎖加盟企業建立與優化國際拓展模式,提升國際經營管理與市場佈局能力,促進投資及增加海外銷售據點。
促進國際對接,113年帶領國內連鎖加盟企業參與歐洲臺灣形象展、泰國及英國國際連鎖加盟展,並於國內外辦理國際商機媒合活動,總計促成109件商機媒合,創造4億400萬元之商機。
推動服務業創新及數位轉型
鼓勵服務業投入創新研發(SIIR)
補助商業服務業創新研發,協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與自主研發意願,創造新價值,提升服務品質。113年補助服務業創新研發188案,帶動業者營業額增加12億1千萬元,促進投資額6億8千萬元。
推動智慧商業及服務業數位轉型
應用AIoT科技發展創新服務方案,113年協助商業服務業者結合過去營運數據與銷售經驗,優化各通路商品儲運分配、店內設施(備)與貨架之布局陳列、銷售預測與行銷推播等。協助24家業者提升商品流通效率與品質,促成325個營業據點導入智慧科技,共帶動15億元營收。
協助批發、零售、餐飲、休憩服務及生活服務業者,帶領上下游產業鏈或中小型合作夥伴,應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及數位工具,以數據驅動服務創新。113年輔導28個服務加值案例,帶動4,719家業者導入數位工具,促成消費金額逾80.75億元,營業額成長26億1,200萬元及帶動投資9億3千萬元。
推動小型生活服務業創新發展
推動生活服務業創新成長
協助生活服務業導入科技應用、優化服務或商業模式轉型,提高創新力與競爭力,並因應消費者生活需求的快速轉變,輔導商業服務業者整合區域生活服務,發展各式創新應用,讓民眾就近取得所需的多元生活服務。
113年打造4個示範智慧生活服務生態系,發展動態自動化排班、美髮語音預約、3D室內設計以及生成式行銷文案等20項創新及通用型科技方案,帶動生活服務業451家轉型成長,創造投資額4,937萬元、產值2億8,100萬元,促進店家共生共榮,創造新經濟價值。
型塑商圈、街區品牌文化與優化場域
辦理商圈、街區低碳化及智慧化輔導,協助商圈組織、特色街區店家輔導廊帶合作、辦理低碳遊程串聯、導入美學設計及數位工具應用等方式,優化商圈場域與形塑街區品牌特色,進而促進人潮商機。
113年共帶動整體營業額逾16億元,參與店家逾1萬家次,創造來客數近880萬人次。
協助傳統市集及攤舖升級轉型
113年協助傳統市集(市場、夜市)轉型升級,推動市集品牌化以及提升攤鋪具備低碳之經營觀念,導入30處市集攤舖美學、優化及綠色節能設施、減量碳排之地產地銷、提升環境衛生等,強化傳統市集與攤鋪業者中長期之經營競爭力。
推動商業部門淨零轉型
推動商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跨部會會商平臺
經濟部與內政部、交通部、衛生福利部、教育部、文化部、農業部、環境部、國防部、數位發展部、通訊傳播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共12個部會成立跨部會會商平台,113年透過橫向合作達成商業部門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減少215萬3,7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推動商業部門淨零轉型
從企業端、消費端及環境端著手,以「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使用低碳能源」、「商業模式低碳轉型」及「綠建築」4大面向建構商業部門減碳路徑,公私協力帶動企業實踐減碳行動並接軌國際,打造永續淨零的商業模式。
在國營事業方面
經營績效
113年經濟部所屬4家國營事業之法定預算稅前虧損合計為1,570億1,303萬元,實績為稅前虧損750億2,734萬元(台灣電力公司稅前虧損410億9,459萬元、台灣中油公司稅前虧損355億77萬元、台灣糖業公司稅前盈餘57億5,114萬元及台灣自來水公司稅前虧損41億8,312萬元),較預算減少虧損。113年度尚有營運虧損,主要係台電及中油公司為配合穩定物價政策,其電價、油氣價格未足額反映進口成本,及台水公司動力費、外包費與利息費用增加等因素所致。
穩定電力供應
推動大型發電計畫
台電為充裕電力供應及降低區域電力供需失衡情形,除強化既有系統風險控管、加強大修品質及期程風險管控外,並推動多項大型發電計畫,期穩定電力之供應。
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發電計畫,裝置3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316萬瓩,計畫期程為106年1月-115年12月,投資總額1,104億6千萬元。第7號機組第1階段燃氣單循環機組於107年3月28日商轉,第8號機燃氣複循環機組於113年7月31日商轉。
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裝置3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390萬瓩,計畫期程為107年2月-117年12月,投資總額1,168億7,300萬元。
臺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計畫,裝置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及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總裝置容量260萬瓩,計畫期程為107年3月-121年6月,投資總額1,180億6,200萬元。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裝置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及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總裝置容量200-260萬瓩,計畫期程為107年7月-121年12月,投資總額1,218億100萬元。
通霄電廠第二期更新改建計畫,規劃興建6部1對1單軸式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270-330萬瓩,計畫期程為108年8月-119年12月,投資總額1,346億7,700萬元。
大林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裝置2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110-140萬瓩,計畫期程為111年6月-117年12月,投資總額612億1,251萬元。
推動「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資計畫」
中油於觀塘工業區及專用港站址辦理「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資計畫」,興建2座16萬公秉地上型液化天然氣儲槽及900噸/時氣化設施,預計114年3月底測試運轉後初期供氣,每年規劃營運量300萬公噸。
地震、颱風緊急應變措施,全速恢復供水
113年花蓮震災,加上凱米、山陀兒、康芮及天兔颱風接連侵襲臺灣,導致全臺累計停水用戶高達95萬5,139戶。面對地震及颱風造成的大範圍停水情形,台灣自來水公司迅速啟動緊急應變計畫,成立災害應變小組,並全面展開搶修作業。
全臺部署發電機高達503臺,並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結合各項救災資源,包括調派水車、設置臨時供水站及進行跨區域支援調度等。在多方協力下,各區供水系統得以於最短時間內恢復運作,成功克服地震及颱風所造成的嚴峻挑戰。
降低自來水漏水率
為提高自來水供水效率,進而達成水資源永續發展,台灣自來水公司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計畫(102-113年)」,113年投入約80億元辦理汰換老舊管線及其他降低漏水損失相關設備建置及維護工作,截至113年漏水率已降低至11.99%。
推動「豬場改建及現代化養豬」
在兼顧生產、環保及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台灣糖業公司推動畜殖場改建更新計畫,以增進產能、降低異味產生及提升動物福祉,並提供安全及衛生肉品給社會大眾為目標。屏東東海豐畜殖場「負壓水簾及綠能設計豬場改進計畫」於110年7月起正式營運。另「農業循環豬場改建計畫」改建13座豬場,其中第一期工程已完成6座畜殖場(虎尾、月眉一、月眉二、斗六、南沙崙及善化)改建並陸續進養豬隻,第二期4座肉豬場(南靖、大響一、大響二及四林二)已完成分區養豬設施並安排分批進養豬隻,餘3座種仔畜殖場將於114年6月前開始進養豬隻。
在中小企業方面
強化中小企業經營輔導管理
協助中小企業強化經營管理及拓展商機
依據企業於經營管理、服務品質、產品特色、商機拓展等各種需求,提供諮詢服務與輔導,協助建立管理制度,優化服務及產品,並運用跨境電商及科技行銷拓展國際市場商機,提升市場競爭力。另提供微型企業陪伴輔導與數位優化等服務,持續協助微型企業創新轉型及提升數位運用能力。
綿密中小企業服務網絡,結合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企業服務志工)、21縣市政府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及48個工商業會中小工商業服務中心功能,綿密中小企業服務網絡,提供中小企業諮詢服務並協處相關問題。
帶動典範學習,辦理「國家磐石獎-卓越中小企業」、「小巨人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新創事業獎」獎項,表揚中小企業創業精神,樹立典範。113年「國家磐石獎—卓越中小企業」、「小巨人獎」及「新創事業獎」分別選出8、10及20家優秀企業得主。
活化地方經濟,98-113年輔導逾3萬1千家地方業者,發展城鄉特色產業,提升營業額,創造就業機會,促進企業群聚合作,發揮在地示範影響力,帶動區域均衡發展。
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
打造國際創業聚落
建構林口新創園及亞灣新創園,打造新創育成國際通路,吸引廠商及國際加速器進駐,113年共吸引552家國內外新創企業、國際加速器進駐;辦理「綠色科技新創競賽」,以綠色科技、淨零碳排議題徵求大廠出題,新創企業解題。
激發創意強化創業動能
透過新創圓夢網、0800-589-168服務專線及新創基地,提供創業諮詢服務,並針對新創企業進行專家輔導,113年網站瀏覽人次逾157萬,共提供創業諮詢服務逾6,300人次;提供網實整合創業培育課程,推動至少30萬人次運用數位學習,辦理實體課程培育;另113年培訓女性創業人才2,378人次,協助女性新創事業94家成立,並透過女性創業加速器深度培植輔導47家女性企業。
執行社會創新行動方案
113年共辦理社會創新跨領域專家座談4場次。社會創新實驗中心113年辦理逾1,200場活動,吸引近7萬人次參與,串連社會創新單位,多元推動社會創新發展。
推動創育機構發展,加速新事業成長
持續透過產業加速器、企業加速器、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等三大類型創育機構,健全新創生態系。
113年共補助11家產業加速器、8家企業加速器及7家高齡產業新創加速器,截至113年,共培育542家中小企業(其中478家為新創企業),誘發民間投資額及取得訂單金額逾20億8,800萬元,維持及創造就業逾7,452人。
輔導中小企業創新升級轉型
鼓勵創新研發
推動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補助,鼓勵中小企業持續加強研發能量,降低自主研發成本與創新風險,加速產業轉型升級。88-113年,累計通過執行9,070件創新研發計畫,政府補助金額逾136億622萬元,帶動企業投入研發經費251億1,196萬元。
提升綠色永續含量
113年辦理淨零碳排觀念推廣說明與課程113場,提升中小企業淨零意識與知能;由專家顧問提供淨零轉型諮詢診斷輔導,透過數位減碳工具及技術應用,協助1,042家中小企業減碳轉型。
強化數位應用能力
協助中小微企業運用數位工具及雲端解決方案,並依照企業需求導入社群、行銷、營運及顧客等各面向解決方案,提升企業營運效能;搭配數位能力提升系列課程及數位教練陪伴學習,協助企業提升數位能力及培育數位人才。113年共計輔導3,876家小微企業導入數位工具等,包含使用數位工具2,843家、數位支付1,051家及新增導入雲端解決方案2,040家,加速小微企業數位優化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加強生態鏈結網路
推動生態系發展,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投資及研發投入,並提升營業額。
加強中小企業財務融通
信用保證成效
63-113年信保基金已協助逾74萬家中小企業,自金融機構取得融資金額25.8兆元,保證金額19.6兆元,承保892萬件,穩定就業達197萬餘人。
融資及投資協助
推動「加強投資中小企業實施方案」、「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協助中小型事業疫後振興專案貸款信用保證」、「協助中小企業低碳化智慧化轉型發展與納管工廠及特定工廠基礎設施優化專案貸款信用保證」、「中小企業千億保專案」、「中小企業安興專案」,協助中小企業取得營運資金及投資。
協助中小企業運用數位創新行銷拓展國際市場
運用數位創新行銷
以數位科技、創新行銷面向協助中小企業建構國際市場合作,強化數據分析、影音直播、AR/VR、社群媒體、IOT、AI等工具應用,以O2O拓展模式布局為策略、優化國際行銷通路,協助布建海外市場合作網絡,促成國際數位商機。
拓展國際市場
113年籌組4大國際主題聯盟,包含馬來西亞「影視器材」、「美容保養」、泰國「寵物生活」及日本「智慧健身」等主題,引領中小企業共同進軍國際,協助導入數位行銷工具,強化國際目標市場通路鏈結。106-113年,共計促成40案主題聯盟與國際目標市場通路簽署實質合作,取得訂單或簽署合約、MOU等共計117件,帶動國際商機逾21.3億元。
協助中小企業淨零轉型
淨零碳排觀念推廣
113年辦理113場淨零碳排觀念推廣說明會、節能減碳與碳盤查實務課程及典範企業見學活動,並製作系統化線上教材,協助中小企業掌握新趨勢,提升淨零意識與知能。
以Line平臺推動線上碳服務,提供中小企業及民眾國內外最新綠色永續相關資訊、課程及政府資源,已有逾11萬名會員。
淨零轉型診斷輔導
由專家顧問提供淨零轉型諮詢診斷,協助中小企業了解自身碳排放熱點並制定減碳策略,轉介合適政府資源以克服人力與專業瓶頸。
針對受供應鏈減碳要求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影響之中小企業,提供節能減碳輔導,透過串聯上下游供應鏈夥伴,共同開發低碳商模、減碳策略及完成碳盤查,完備碳管理能力,以培植具示範性、擴散性之標竿案例。113年共帶動69家中小企業完成碳盤查及落實減碳策略,促成減碳3,661公噸、帶動綠色產值2.99億元。
113年提供51家中小企業循環經濟創新技術、綠色設計、產品開發及營運服務模式等應用輔導,並協助120家諮詢及關懷服務,鼓勵中小企業邁向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發展、開發低碳產品等,建立跨產業合作機會,提升綠色產值或促進綠色投資約4億元、減碳8,308公噸。
在能源方面
推動能源轉型
落實國家第二次能源轉型,以推動「多元綠能」及「深度節能」,並透過加強科技儲能及強韌電網等工作,維持供電安全及穩定,降低碳排放。
多元綠能
除積極布建技術成熟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外,亦規劃導入深層地熱技術、提升地熱設置目標量,並由國營企業帶頭開發投入,同時搭配儲能與提升電網韌性等計畫穩定供電。
深度節能
導入金融資金,扶植ESCO擴大節能服務能量;並由10大公營事業、9大部會節能,帶動產業全面擴散;另透過法規家電能效標準提升,並補助汰換老舊家電為一級能效,全面落實節電。
科技儲能及強韌電網
透過增加系統供電彈性、推動電網數位化、強化電網基礎設施來強化電網韌性;並積極發展電網端儲能與發電端儲能,增加供電調度調性並穩定電網。
健全電力市場管理,確保電力穩定供應
113年備轉容量率達10%以上(即供電充足的綠燈)共347天,供電情勢穩定。
確保供電品質
執行無停電施工法等措施,降低系統平均停電時間指數(SAIDI)值,近 10 年 SAIDI 統計值確實有下降趨勢,由102年18.086(分/戶—年)到112年15.2249(分/戶—年),至113年11月底,年度累計更降低至12.0545(分/戶—年);另於每戶停電次數(SAIFI)值方面,除110與111年受到全台重大停限電事故影響,致使數值略為偏高外,倘扣除前述事件,103-112年平均停電次數亦維持為0.217(次/戶—年),若觀察113年11月底累計值,則停電次數僅0.1525(次/戶—年)。
推動「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
推動高壓及低壓智慧電表設置,並結合大數據分析,搭配時間電價與節能方案措施,促進用戶進行節能,以節約電費,並增加電力系統穩定。
依據「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進行推動,截至113年,已完成3.5萬具配電自動化開關納入監控及336.1萬戶低壓用戶智慧型電表建置。
依據《電力交易平台設置規則》,設立之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讓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參與競價,成為隨時可接受調度的虛擬電廠,以維持電力穩定,截至113年,合計102家民間合格交易者,總參與容量達1,791.4MW。
健全油氣市場管理,確保油氣穩定供應
石油方面
113年底石油煉製業及輸入業安全存量天數、政府儲油安全存量天數,符合《石油管理法》第24條,業者60天及政府30天之安全存量規定。
加強檢驗加油站油品品質,並辦理液化石油氣供銷資料氣源流向查核。
天然氣方面
持續分散採購天然氣,並減少對單一氣源國之依賴度,113年已向14國(全球LNG出口國共20國)採購天然氣,中東氣源占比約3成。
中油與台電公司積極推動天然氣接收站及卸儲設施新(擴)建,並強化備援管線系統。
依法管控天然氣進口事業存量,逐步提升規範天數,116年安全存量天數至少14天、儲槽容積天數至少24天。中油公司113年平均存量天數及儲槽容積天數符合113年至少8天安全存量及16天之儲槽容積規定。
發展再生能源,擴大自主能源
發展再生能源
截至11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21,052MW,年發電量約333億度。
擴大自主能源
為推動再生能源設置,執行《地方政府辦理再生能源設置行動專案補助作業要點》及《地方政府辦理再生能源設置專區補助作業要點》;另針對原住民地區訂定《原住民地區參與再生能源設置示範獎勵辦法》,並執行《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促進中央、地方及民間共同攜手推動再生能源,進而提升能源供應自主性。
短期太陽光電20GW達標規劃
屋頂型推動目標8GW:截至113年,累積設置達9GW,已於108年提前達成原設定114年屋頂型3GW目標,持續盤點,推動農業設施屋頂、工業屋頂、學校屋頂、公有房舍等,並透過增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1條,規範新建物應設置光電設備。此外,亦推動「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針對屋頂面積1,000m2以下私有建築物,獎勵每瓩3千元,提升設置誘因。
地面型推動目標12GW:截至113年,累積設置達5.22GW,已掌握所有案源,透過劃設專區、政府解決行政程序、業者整合土地,由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合作達成,引導優先推動具社會共識及無環境生態爭議之專案場域,持續推動漁電共生、不利農業經營區、彰濱崙尾東工業區、國有非公用土地、高速公路停車場、民間專案等維持設置量能,並針對太陽光電設置熱區,配合台電公司加強電力網工程及共同升壓站機制。
「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穩健推動離岸風力發電
截至113年,累計風力機併網容量2,963MW。第1階段示範獎勵:由政府提供獎勵補助率先投入業者,海洋示範風場及台電示範風場均已正式商轉,合計2座示範離岸風場總裝置容量共237.2MW;第2階段潛力場址,已完成遴選作業及競價作業,分配容量合計5,500 MW,將於115年前陸續完成設置;第3階段區塊開發,115-124年每年設置1.5GW,10年共15GW,提供長期穩定之離岸風力設置市場需求量,支持本土化供應鏈永續發展。
推動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
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
依據《能源管理法》推動節約能源策略及措施,112年能源密集度3.48公升油當量/千元,相較111年改善約6.39%。103-112年之年均改善率約3.66%。
提升設備能源使用效率
推動33項強制性設備最低容許耗能基準、17項能源效率分級標示及49項自願性節能標章制度,促使消費者選購高效率產品,公告項目已占家庭夏月用電量82%以上。
推動產業能源查核及節能輔導
推動能源大用戶(用電契約容量超過800 kW)建立能源查核制度及訂定節電計畫,並規定104-113年(10年)平均節電率應達1%以上。依112年申報資料,104-112年節電量245億5,400萬度,平均年節電率中位數達1.46%,並提供產業節能技術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