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防治
面對各種傳染病的威脅,我國防疫體系不斷地精益求精,並配合世界潮流及防治所需,適時修正防疫法規,完備傳染病防治架構,同時藉由推動各項中長程計畫,建立高效能的防疫應變體系、精進疫病預防控制專業、完備新興傳染病因應準備,期建構國際一流且完善的防疫體系,保障全民防疫安全。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我國曾於民國92年經歷SARS疫情,寶貴的抗疫經驗促使政府全面檢討防疫工作準備的不足,藉由修法改革、調整組織編制、充實專業人力,強化整體防疫應變體系,因此當近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我國所受疫情衝擊相對較低。
預防登革熱,推動社區動員並落實孳生源清除和容器減量。
109年有252天保持本土零確診個案;110年因5-7月發生一波大規模的社區傳染,致使至110年累計本土及境外移入確診人數達1萬7,126例,其中死亡人數累計為851例。而在COVID-19 Omicron變異株傳播下,111年國內疫情再起,111-113年累計1,026萬8,432例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疫後,隨著逐步調降防疫應變等級,我國已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併調整病例定義及通報時效,各項防治措施回歸常態。
國內流行病毒變異株仍以Omicron變異株及其衍生株為主,然國際間持續存在傳出多種新型變異株且各國仍週期性出現疫情,對國內疫情仍具風險,需持續加強監測疫情變化。
鑑於醫療照護機構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易導致重症或死亡,且於機構內傳播,政府製作「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提供民眾及醫療照護機構參循;另持續辦理COVID-19抗病毒藥物採購,使相關藥物儲備量充足,同時政府也持續蒐集國際最新資訊,與實證研究,諮詢專家建議,視疫情需要評估擴充。
另於本次疫情後,我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亦朝向強化輕重症分級收治、病患分流、照護分艙、訪客管制、環境管理等面向精進,以使感染者能獲得良好的治療,並提升醫護體系的應變韌性。
後疫情時代,對於防疫物資的整備,將持續依循中央、地方、醫院三級安全庫存機制,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0條及《防疫物資及資源建置實施辦法》,以及行政院核定之個人防護裝備(PPE)安全儲備量,以智慧防疫物資管理資訊系統(SMIS)進行管理,於疫情時供醫療/公務防疫需求使用。
登革熱
由於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103年登革熱本土病例數達1萬5,492例,104年本土登革熱病例數更高達4萬3,419例。經檢討並精進防治作為,105年入夏僅9例本土病例,107-109年分別為183、100及73例;另因應全球COVID-19疫情,實施邊境管控及檢疫措施,110年無本土病例,111年20例。自111年10月13日邊境解封後,陸續出現源自登革熱流行區域之境外移入病例,進而造成本土疫情,截至112年累計2萬6,426例本土病例,113年為255例本土病例(入夏後91例)。
近年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對民眾進行衛教宣導,推動社區動員並落實孳生源清除和容器減量工作,並落實高風險場所/場域的管理;國際港埠實施入境旅客體溫篩檢措施,加強具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史者採檢及檢驗並予衛教;推廣醫療院所使用登革熱NS1快速檢驗試劑,並藉由健保網域免帳號通報措施,加強病例監測。另為強化中央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之溝通協調,自105年4月起定期召開「行政院重要蚊媒傳染病防治聯繫會議」,定期檢視防治工作之進展,截至113年已召開91次會議。
腸病毒
腸病毒型別眾多,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同。近3年的疫情,在111年計有3例,其中1例死亡,為感染腸病毒D68型;112年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以感染克沙奇A4型及A6型為多,1例死亡,為感染腸病毒D68型。113年計有10例重症,無死亡個案。(統計數據114年度7月後更新)
結核病
結核病一直是臺灣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95年起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自96年建立「抗藥性結核病醫療照護體系」,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於105年起推動2035年消除結核計畫,結核病新案發生率從94年的73人/10萬人,逐年下降至113年預估27人/10萬人,降幅63%,山地原鄉結核病新案發生率亦從94年的293人/10萬人,下降至113年預估81人/10萬人,降幅達73%,111年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個案追蹤24個月之治療成功率(77%)更優於全球(68%)。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
我國自73年發現愛滋病首例,截至113年止累積確診通報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計4萬5,261人,整體疫情自107年起呈下降趨勢,112年新增感染人數(939人)已降至1,000人以下,雖113年新通報人數(1,006人)微幅上升,經分析其主因可能係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疫後愛滋篩檢等各項防治工作回歸及強化所致,將持續監測疫情發展趨勢。持續運用多元管道強化社會大眾對於愛滋防治之正確認知,並擴大多元化愛滋篩檢及諮詢服務,導入快速檢驗工具加速確診時效,促使感染者及早瞭解自身感染情形,及早連結醫療照護。另推動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診斷即刻治療、個案管理與伴侶服務等政策,提升醫療服務品質,降低愛滋病毒社區傳播風險。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所訂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比率、已知感染者服藥比率、服藥感染者達病毒量測不到比率,於112年我國達成91%、96%、95%成效,優於全球112年達成值86%、89%、93%,並自111年起推動「2030年消除愛滋第一期計畫(2022-2026)」,致力達「95-95-95」目標。(統計數據114年7月後更新)
另於79年制定《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於96年更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107年6月13日修正公布《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成為繼英國、美國、西班牙、以色列等國家後,東亞第一個有條件放寬愛滋感染者可互捐器官的國家。
肝炎
我國係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的國家。
B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造成我國肝硬化、肝癌之主要原因,在臺灣估計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約計有250萬人,C型肝炎感染者約為40-70萬人。為加強全民健康保險B型及C型肝炎藥物治療照護品質,中央健康保險署自92年10月1日起試辦「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計畫」,並於102年將此計畫列為常態性計畫,於109年持續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之藥品給付規定給付,凡經醫師臨床專業診治,符合B、C型肝炎用藥之給付條件者,即可接受健保給付之藥物治療;另自106年1月24日推動「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提供多元且具療效之治療方式選擇,以降低肝炎病患未來罹患肝癌或肝硬化之風險。
為阻斷母嬰垂直感染,有效預防B型肝炎的感染,我國係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自75年7月起)的國家,我國6歲兒童之B型肝炎帶原率,由推行計畫前之10.5%大幅下降至95年0.8%,另依108年調查研究顯示,疫苗接種世代(35歲以下)之帶原率已降至0.64%。111年出生世代兒童之B型肝炎疫苗第3劑接種率達99%,超越國際水準。另持續推動B型肝炎高危險群幼兒追蹤檢查與追加接種作業計畫,帶原母親所生幼兒出生24小時內儘速接種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1劑B型肝炎疫苗,滿1個月及6個月接種第2、3劑B型肝炎疫苗,並於出生滿1歲時接受B型肝炎血清標誌檢驗,以瞭解抗體產生或帶原之狀況,對於表面抗原及抗體均為陰性者,需追加接種疫苗;我國111年出生之HBeAg陽性及HBsAg陽性母親所生幼兒滿1歲帶原率已分別下降至4.1%及1.3%(統計數據114年7月後更新)。另自107年2月起將Telbivudine及Tenofovir等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可使用於治療高傳染性B型肝炎孕婦,期盼藉由各項策略與防治措施,更有效阻斷B型肝炎病毒透過母嬰垂直感染之途徑。
M痘(Mpox)
因應國際間爆發Mpox流行疫情,為強化國內疫情監測及防治作為,於111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為避免造成對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誤解或歧視,自113年2月1日起更名為「M痘」。截至113年,國內累計M痘確定病例451例(423例本土病例,28例境外移入病例)。另自112年3月22日開始推動M痘疫苗接種作業,截至113年共計接種15萬4,868人次,以提升風險族群疫苗涵蓋率與保護力。
因應流感大流行
為有效因應流感大流行,推動「四大策略」(及早偵測、傳染阻絕手段、流感抗病毒藥物及流感疫苗)「五道防線」(境外阻絕、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療體系保全及個人與家庭防護),並有效運用於多項重大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亦持續依「新興傳染病暨流感大流行應變整備及邊境檢疫計畫」(111-116年)推動各項整備工作。另因應季節性流感疫情高峰期防治之需要,適時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提升藥物儲備效益。113年持續辦理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接種對象除112年原有之公費對象,「醫院編制內非醫事人員」項下之診所行政人員,改以勞健保投保資料顯示診所為其投保單位之工作人員認定,另「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項下新增「領有法醫師證書/專科法醫師證書之法醫師」;截至113年,約588萬接種對象施打,重點族群中65歲以上長者約195萬(接種率44.5%),以及學齡前幼兒至少接種1劑公費流感疫苗數約59萬(接種率64%)。
因應國內養禽場發生禽流感疫情,密切監測禽場人員及防疫人員(含國軍)的健康情形。對於發生禽流感疫情之養禽場相關工作人員,要求自主健康管理10天,一旦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必須立即戴上口罩,主動通報地方衛生局(所),以協助就醫。有關撲殺、清場作業相關人員之健康監測,113年共監測1,431人次,健康監測期間均無症狀,均未發現人類禽流感病例。
健康促進
婦幼健康
從生命早期開始,提供預防保健服務以確保孕產婦及兒童健康。為滿足不孕夫妻生育期待,自110年7月1日起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對象至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者,截至113年補助資格審查通過共11萬7,750件,其中9萬6,060件已完成施術治療,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在孕產婦關懷部分,112年提供產前檢查150萬5,433人次,產檢平均利用率96.8%,為周全孕期照護,自110年7月1日起擴大產檢服務,將原提供10次產前檢查增加至14次,113年預估約150.5萬人次。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分別於妊娠第一孕期及第三孕期,提供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113年約服務22.6萬人次。另提供37.7萬人次懷孕婦女3次超音波檢查,11.9萬人次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12.1萬人次之妊娠糖尿病篩檢及12.8萬人次之貧血檢驗。
在兒童照護上,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113年約篩檢13萬2,247人,篩檢率約98.2%。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113年計補助篩檢13萬3,747案,篩檢率99.1%。提供7歲以下兒童預防保健服務,113年預估服務約88萬3,300人次,及提供7歲以下兒童「兒童衛教指導服務補助方案」,113年預估服務67萬4,460人次。自113年7月1日起,提供7歲以下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113年預估服務20萬2,769人次。輔導地方政府衛生局偕同85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113年完成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個案數計3萬6,541人。針對兒童近視防治分別從篩檢、衛教宣導政策及跨部會推動,提供全國滿4歲及滿5歲學齡前兒童斜弱視及視力篩檢,113年計篩檢35萬258人,篩檢率近100%。
罕見疾病防治與照護
於89年公布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為世界第5個制訂與罕見疾病相關法令之國家,且為全世界唯一將防治及藥物列於同一法律之國家。對於罕見疾病病人所需之罕見疾病用藥,提供了雙重的安全網,包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與罕見疾病醫療補助,並設置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審議認定罕見疾病及罕見疾病藥物相關事宜。
補助依《全民健康保險法》未能給付之罕見疾病診斷、治療、藥物、支持性與緩和性照護與維持生命所需之特殊營養品及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用,並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醫療費用及罕見遺傳疾病病人維持生命所需之緊急醫療有關之費用,以落實照護罕見疾病病人。
截至113年,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會已認定通過計246項罕見疾病,以及143種藥物、97項特殊營養食品及96項罕見疾病國內確診檢驗項目,截至113年通報罹患公告罕病個案2萬2,172人。
菸害防制
《菸害防制法》自86年起開始實施,訂定禁菸場所、菸業與販賣者管理、戒菸、教育、廣告等規範,至91年《菸酒稅法》實施,開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始有經費「專款專用」挹注菸害防制工作推動。為與國際接軌,94年總統批准《菸草控制框架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簡稱FCTC)》,依循該公約精神修正《菸害防制法》,自98年開始施行,重大改革措施包括調高菸捐20元、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規範菸品陳列展示、限制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以及申報菸品成分和毒性資料。另因應近年來國際上陸續出現電子煙、加熱菸等新產品,為保護國民健康,並使菸害防制政策符合國際趨勢,《菸害防制法》修法於112年2月15日修正公布,並自112年3月22日起施行,除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之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外,公告指定之菸品(含加熱式菸品),業者於製造、輸入前應依法申請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審查核定通過後,始得製造、輸入、販售等。
經逐年推動菸害防制工作,18歲以上吸菸率從97年21.9%降至111年14%,吸菸率下降達三成(36.1%)。青少年吸菸率亦獲控制,國中學生吸菸率由97年7.8%降至112年2%,降幅超過七成;另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由96年14.8%降至112年6.7%,降幅超過五成,已達成WHO所訂定2025年減少30%吸菸率之目標。
為避免民眾在公共場所遭受二手菸危害,除藉由執法消除公共場所二手菸,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已自97年23.7%明顯下降至111年的4%,維持高達9成以上之無菸環境保護率,更致力於從根本做起,改造民眾對菸品的觀念;持續推動校園周邊無菸人行道,將高中職以下各級學校校園周邊環境等公告為禁菸場所,亦營造軍隊、社區與職場等各種場域的無菸環境。
為幫助吸菸者戒菸,遠離菸害,辦理戒菸服務補助計畫,由門診、住院、急診及社區藥局提供藥物治療或衛教服務,費用由菸捐支應。另自111年5月15日起,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以鼓勵民眾戒菸。截至113年,計2,734家合約機構提供戒菸服務,涵蓋全臺鄉鎮99.5%。自91年戒菸服務開辦以來累計至113年10月,服務超過230萬人,113年6個月點戒菸成功率平均約3成,推估幫助約69萬人成功戒菸,短期可節省超過37.8億元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長期可創造超過2,898億元的經濟效益。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自92年開辦至113年11月,累計服務169萬8,580人次。
推動臺灣無菸醫院國際認證,全臺已有218家醫院通過認證,除為亞太地區第1個及第1大無菸醫院網絡,我國已有43家醫院榮獲該網絡之國際金獎殊榮,得獎醫院家數全球第1。
營造健康環境
五大健康促進行動綱領,包括: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巧,以及調整健康服務的取向,推動各種場域之健康促進,包括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及健康促進醫院,全方位守護與提升民眾健康。截至113年,已於全臺22縣市推動健康城市,並有12個縣市、10個地區,以非政府組織名義獲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區署所支持之健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 AFHC)成為副會員;共計136家機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認證。另於106年整合健康促進、無菸及高齡友善等面向精神,推動「健康醫院」,截至112年,計有203家醫院加入「健康醫院」。
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
擬訂健康的公共政策,公布《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及《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施行細則》、《建構健康飲食環境獎勵辦法》;落實《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推動健康飲食,《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規範「營養標示」增加「糖含量」項目,訂定《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規範現場調製飲料應標示全糖之添加糖量及該糖量所含熱量,及透過專家會議研訂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食品之認定基準,推動訂定《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107年起施行「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不完全氫化油不得使用於食品,修正《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提升食鹽中碘添加濃度限量至20-33毫克碘/公斤鹽,及公告《包裝食用鹽品之碘標示規定》。將《學校外訂盒(桶)餐採購契約(參考範本)》納入使用加碘鹽。營造健康城市及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學校及社區;107年公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各生命期營養建議與我國《我的餐盤》健康均衡飲食圖像及口訣,協助民眾落實均衡飲食之健康生活型態;108年為照顧高齡者營養,讓長者們都能「吃得下」,發展《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教導民眾如何製備適合多數牙口不好的長者合適之餐食。
建構健康的支持性環境,鼓勵餐廳、職場、醫院提供健康餐飲,並標示熱量;建構安全舒適的人行道、自行車車道、健走步道及登山步道,並標示運動所消耗熱量,鼓勵職場規劃運動時間及成立運動社團。另結合餐飲連鎖業者,共同推動6大類食物自主性標示,以營造全國健康飲食支持性環境。
調整醫療服務的方向,結合醫療院所建立肥胖防治流程並進行收案管理,發展不同場域及不同生命周期之肥胖防治策略。另運用《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及《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製作線上教案教材並辦理線上互動工作坊,使相關人員瞭解指引內容及推動流程,加強肥胖個案如何轉介及給予適當處置。
為提升職場健康勞動力,辦理全國績優健康職場成人健康體位與優良推動人員表揚活動,結合健康飲食、體位管理與身體活動政策,營造友善健康職場並提高健康勞動力,落實「健康促進、職業衛生、職業安全」之健康職場。
強化社區行動力,107-113年,已全面倡議各地方政府設置共79處「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辦理不同場域之營養師、醫事人員、志工、餐飲製備者之培訓課程,提供長者個人及團體營養教育、營養風險篩檢與評估、社區餐飲業者及共餐據點輔導等營養照護服務,建構完善社區營養照護體系。
發展民眾落實健康生活的技能,製作《高齡者健康操》、《上班族健康操》、《動動生活手冊及影片》、《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及《肥胖100問+》等,提升國人健康體重管理識能。
癌症防治
自71年起,癌症是臺灣人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根據健康署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1年共診斷出13萬293人罹患癌症(不包括原位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323.3人(男性342.3人,女性311.2人)。在112年,造成男性死亡的主要癌症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和食道癌,女性則是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
為降低癌症對國人之威脅,於92年公布實施《癌症防治法》,於94-107年間陸續推動第1期(94-98年)、第2期(99-102年)、第3期(103-107年)、第4期(108-112年)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從過去的治療、早期發現,向上力溯至源頭之預防。
113年起啟動第5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13-119年),持續透過跨部會及公私部門協力,強化民眾促進健康的責任、發展個人化癌症精準預防醫學,並重視分析數據及運用實證的能力,以提升癌症防治成效聚焦作法,重點包括:
強化民眾與癌症防治人員的健康識能
從健康的生活型態、參與篩檢、及時就醫診治,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選擇安寧緩和療護等醫病共享決策的全方位推廣,倡議民眾負起促進自身健康的責任。
持續推動癌症篩檢,建構以生命歷程為基礎之個人化精準預防保健服務模式
依據民眾各項危險因子(如健康行為、家族史等)提供不同個人化篩檢方案。113年提供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篩檢計約428.1萬人次,發現8,729位癌症、4.7萬位癌前病變(含原位癌)。另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服務,截至113年,已有15.8萬人接受服務。
運用癌症實證研究及數據
強化AI及大數據等數位科技應用,提升癌症防治品質與成效。癌症五年存活率由95-99年51.1%提升至107-111年之62.9%。
活躍老化
「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圖/擷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頁)
為提升長者健康促進,使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能符合在地民眾需求,於112年起由地方政府管理轄下方案及師資,並開放地方政府運用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理念,發展包含行動能力、營養不良、認知功能、視力、聽力等全面性、具實證效益及地方特色之預防延緩失能照護方案模組。截至113年總計有260個方案於全國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據點提供服務,另各地方政府研發計32個方案,於114年轉為合格方案。
為強化社區初級預防功能,降低長者失能風險,透過地方政府衛生局鼓勵轄區醫療院所及衛生所,結合社區關懷據點等社區資源,辦理社區長者健康促進課程,開設「長者健康促進站」342站,服務達16,344餘人;補助地方政府活化低度使用空間設置「銀髮健身俱樂部」164處據點,提供長者多元運動健康促進服務,增加長者身體活動的可近性,預防及延緩失能。
尤其關注偏鄉、部落長者健康促進,以資訊科技做為照顧長者的載具,克服區域與時間的限制,113年將服務導入偏鄉及部落地區20個社區場域(含文健站、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線上平臺提供社區共218堂遠距線上互動健康促進及衛教課程,接觸達4萬9,246人次。
自99年參採「世界衛生組織」(WHO)揭示高齡友善城市之八大面向,協助地方政府檢視對老年生活不利的條件,並提出有效改善城市的軟硬體構面之方案與建議,並逐步擴散到貼近長者生活圈的社區,113年共補助22縣市、321個鄉鎮市區投入參與高齡友善城市及社區計畫。另亦推動機構之高齡友善健康促進服務,並提供自我評量供機構參考,截至112年,共計1,167家機構加入高齡友善健康促進服務推動行列(含207家醫院、366家衛生所、515家診所及79家長期照護機構)。
慢性疾病防治
為能及早發現國人重要慢性病及其危險因子,以利早期進行介入與治療,免費提供40-64歲民眾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100年起提供45歲以上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108年放寬原住民40-60歲即可參加,並於109年9月開放條件,提供45-79歲民眾(原住民提前至40歲)終身1次B、C型肝炎檢查,縣市可整合轄區醫療保健資源,結合成人預防保健、癌症篩檢等篩檢項目,推展社區整合篩檢服務,112年約215.4萬人接受成健服務,截至113年9月逾447萬人接受BC型肝炎篩檢。另深入社區進行慢性病防治宣導工作,全國22縣市結合鄉鎮公所、里辦公室、社區關懷據點、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單位,辦理三高及腎臟病衛教宣導。
自111年7月起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針對健康檢查(如成人健檢)發現之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提供菸、檳、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等疾病危險因子健康指導,並結合現有戒菸及戒檳服務,有效協助代謝症候群的民眾完善疾病早期管理,降低後續三高慢性病的發生,截至113年約收案30萬人。
運用國際慢性病節日,結合衛生機關、民間團體與相關學協會合作辦理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防治,722正確量血壓,BC肝篩檢宣導與活動;並透過電視、網路、廣播、平面廣告等管道宣傳。
補助地方衛生局招募所轄醫療院所,提供長者身體功能評估服務,113年服務長者近32.5萬人,透過衛生局盤點轄區內資源,就近轉介異常個案並提供營養、運動等介入;另亦提供醫院就醫之長者上述整合性照護服務,預防其於照護過程中衰弱、失能,並協助其轉銜至長照服務,或回到社區後得到持續性照護服務,以維持功能。
健康監測與健康傳播
為建立制度化國民健康及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之監測系統,推動辦理全人口及各生命週期人口群健康監測調查,建置健康指標監測調查資料庫,並持續提升監測資料分析與落實施政參考應用;另為針對國民健康指標進行長期追蹤比較並對外發布,編製我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建置「健康九九+」網站(含11個健康主題專區),提供各界正確與即時的衛生教育資訊與知識,經營社群粉絲專頁及平臺,運用多元管道傳播健康資訊及鼓勵民眾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