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上運輸對臺灣經貿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計有基隆、臺北、臺中、安平、高雄、花蓮、蘇澳等7個國際商港及布袋、澎湖、金門、馬祖等4個國內商港,另有長榮、陽明、萬海等貨櫃航商及裕民、台航、中鋼運通等散雜貨航商,提供國際貨物運送服務,經營航線橫跨兩岸、亞洲近洋、中東印巴、紐澳、歐洲、美洲及非洲等區域。
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臺灣經貿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圖/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臺北港營運處提供)
營運現況
- 110年我國際商港貨櫃裝卸量總計1,545萬TEU(+5.9%),貨物裝卸量為7億5,004萬計費噸(+6.7%)。為發展第三運輸走廊,交通部依據《航業法》第4條規定,陸續同意長榮、陽明、萬海、羲澍實業、世邦、德翔、丹麥商MAERSK LINE A/S及海洋網聯公司(ONE)等國內、外主要航商以自有或營運之外輪辦理自有貨載環島轉運業務,貨櫃運輸由陸運改為海運方式運送,有效紓解「北櫃南運」或「南櫃北運」等陸上交通壅塞程度,更可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提高航商營運績效。
- 國際郵輪市場板塊已逐漸從歐美地區往亞洲位移,臺灣位居東亞樞紐位置,觀光資源豐富,深具發展郵輪產業潛力,惟109年受各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影響,該年2月初禁止國際郵輪停靠我國港口,其後為兼顧防疫工作與國旅發展,在邊境嚴管下,同年7月即鬆綁境內跳島郵輪旅遊,至110年5月國內疫情警戒升至三級,該特許航線再採預防性停航措施,致110年進出港郵輪艘次與旅次明顯較109年減少,分別為174艘次(-38.1%)、11.7萬人次(-56.8%)。
- 為配合發展離島建設政策,交通部於90年起開辦「金門-廈門」及「馬祖-福州」間小三通業務,並依行政院院會「小三通正常化推動方案」政策,分別於97年9月30日公告指定馬祖福澳國內商港白沙港區,及97年10月15日公告指定澎湖馬公港為離島兩岸通航港口,復於104年12月24日開闢馬祖-黃岐航線,擴大「小三通」開放政策,延伸航線效益。配合我國新冠肺炎防治邊境管制措施,自109年2月10日起暫停小三通直航客運。
海港自由貿易港區
臺灣地區目前有基隆、臺北、臺中、安平、高雄及蘇澳等6個海港自由貿易港區,至110年底計87家港區事業營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催動國際物流需求上升,全年貿易量、值均成長,分別為686萬公噸(+5.4%)及3,707億元(+34.0%)。
港埠建設
為推動我國港口發展,優化港埠服務水準,以鞏固我國港口競爭力,交通部擬訂「國際商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111-115年)」,行政院110年10月12日核定,預計投入381.66億元,持續辦理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工程、臺中港離岸風電碼頭工程等重大港埠建設。貨運方面,整合我國港群資源,構建全球航運網絡;客運方面,積極強化港群旅運服務設施,結合地方觀光資源,推動遊憩產業發展,同時辦理綠色港埠及智慧港口各項方案,作為未來國際商港永續經營之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