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上運輸對臺灣經貿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計有基隆、臺北、臺中、安平、高雄、花蓮、蘇澳等7個國際商港及布袋、澎湖、金門、馬祖等4個國內商港,另有長榮、陽明、萬海等貨櫃航商及裕民、台航、中鋼運通等散雜貨航商,提供國際貨物運送服務,經營航線橫跨兩岸、亞洲近洋、中東印巴、紐澳、歐洲、美洲及非洲等區域。
國際貿易與海上運輸對臺灣經貿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圖/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臺北港營運處提供)
營運現況
- 111年我國際商港貨櫃裝卸量總計1,469萬TEU(-4.9%),貨物裝卸量為7億1,827萬(-4.3%)計費噸。為發展第三運輸走廊,交通部依據《航業法》第4條規定,陸續同意長榮、陽明、萬海、羲澍實業、世邦、德翔、丹麥商MAERSK LINE A/S及海洋網聯公司(ONE)等國內、外主要航商以自有或營運之外輪辦理自有貨載環島轉運業務,貨櫃運輸由陸運改為海運方式運送,有效紓解「北櫃南運」或「南櫃北運」等陸上交通壅塞程度,更可大幅降低營運成本,提高航商營運績效。
- 國際郵輪市場板塊已逐漸從歐美地區往亞洲位移,臺灣位居東亞樞紐位置,觀光資源豐富,深具發展郵輪產業潛力,惟109年受各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影響,該年2月初禁止國際郵輪停靠我國港口,嗣因疫情趨緩,於111年10月24日解除前開郵輪禁令,並實施新的郵輪防疫指引,以兼顧防疫工作並促進我國郵輪產業復甦與發展。
- 為配合發展離島建設政策,交通部於90年起開辦「金門-廈門」及「馬祖-福州」間小三通業務,並依行政院院會「小三通正常化推動方案」政策,分別於97年9月30日公告指定馬祖福澳國內商港白沙港區,及97年10月15日公告指定澎湖馬公港為離島兩岸通航港口,復於104年12月24日開闢馬祖-黃岐航線,擴大「小三通」開放政策,延伸航線效益。配合我國新冠肺炎防治邊境管制措施,自109年2月10日起暫停小三通直航客運,隨著國內疫情穩定及兩岸邊境管制逐步開放,為協助金馬鄉親春節返鄉團圓,在疫情可控前提下,於111年12月22日實施「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恢復實施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間之客運船舶往來,實施期間自112年1月7日至2月6日止。
海港自由貿易港區
臺灣地區目前有基隆、臺北、臺中、安平、高雄及蘇澳等6個海港自由貿易港區,至111年底計89家港區事業營運,受國際市場影響油品儲轉量減少,及高科技電子商品增加等因素,全年貿易值5,333.5億元(+43.9%),貿易量為431.6萬公噸(-37.1%)。
港埠建設
為持續推動港埠建設,強化商港國際競爭力,交通部依行政院110年10月12日核定之「國際商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111-115年)」,投入381.66億元,持續辦理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工程、臺北港物流倉儲區圍堤造地工程、臺中港37、38碼頭興建及南填方區填築等重大港埠建設,並持續推動優質智慧港口環境,促進航港產業數位轉型,佈建港區智慧化基礎設備,以及落實港群減碳路徑與策略,以達國際商港永續經營之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