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蝴蝶蘭產業獨霸全球,享有「蝴蝶蘭王國」美譽。(圖/台灣評論提供)
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為多山島嶼,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容易發生病蟲害,加上颱風、豪雨及地震頻繁,難免對農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由於自然環境限制,臺灣農戶平均耕地規模僅約0.72公頃,屬於小農經營形態,農業經營主體多屬兼業農,生產成本偏高,較不具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為因應經貿國際化、自由化趨勢及世界環保潮流,農業政策不再僅只有著重生產面的提升,更要提高農業的價值、確保農民福祉及收益、提升農村多元產業文化及生活,並兼顧消費者安全、資源循環利用及生態永續,形塑全民共享的新農業。
近年農業生產力與產品品質均持續提升,但相對於非農業部門的快速發展,112年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為1.5%,另國際貿易方面,113年農產品出口總值為49.5億美元,進口則為180.1億美元,占全國出、進口總額分別為1%及4.6%。
生產實績
112年農業生產指數95.7(以110年為100),較111年減少1.36%。持續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113年稻作面積約24萬2千公頃,較推行前5年(105-109年)去高低平均減少3萬公頃,第二期作產地濕穀價格每百臺斤加權平均價達1,189元,為歷年最高;顯示調減稻作面積,市場供需趨近平衡,並以市場採購安全存糧,抽離市場稻穀流通量,有效引導穀價穩健成長,對全體稻農收益更有助益,而主要輔導轉作之雜糧作物,除青割玉米產量略有減少外,其餘品項均呈增長趨勢,蔬菜類113年夏秋季受連續颱風侵襲,造成中部平地及中高海拔蔬菜主產區甘藍、洋蔥等作物受損,產量略減。
果樹類針對鳳梨紋翅蛾害蟲防治工作,已調整鳳梨鱗翅目害蟲防治藥劑,新增防治藥劑「鮎澤蘇力菌-NB200」及緊急防治藥劑「庫斯蘇力菌SA-11」之使用方法,以提升防治成效;透過整合果樹產區之農民、產銷班等生產單位,形成聚落型集團產區67處,並建立契作契銷、共同用藥防治、安全驗證等集團化經營模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及引導人才投入農作生產。113年天候穩定氣溫偏高,雖部分受颱風影響,花況尚佳,國內市場交易量價與112年相當,外銷花卉受區域戰爭、市場通膨與日幣匯率等影響,部分品項外銷價量較112年略減。
林業方面,持續推動國產竹材木材振興推廣工作,建置國產材產銷供需平臺,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
漁業部分,近年遠洋漁業項下之秋刀魚資源狀況不佳且分布受氣候變遷影響,漁獲量與過去年度相比偏低;至養殖漁業供需尚屬平穩。
畜產方面,白肉雞及有色肉雞生產目標持平,白肉雞產量略增、有色肉雞產量維持平穩,另消費需求漸漸恢復,肉鴨及肉鵝產量持穩,其餘如豬、牛、羊等家畜品項多呈穩定持平生產趨勢。進口雞肉數量則較112年減少。
農業基本條件
農地利用
112年臺灣農耕土地面積77萬9千公頃,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72萬5千公頃,作物種植面積中稻米為22萬2千公頃,雜糧8萬公頃,特用作物2萬9千公頃,果樹17萬4千公頃,蔬菜13萬7千公頃,花卉1萬4千公頃,牧草1萬5千公頃。
農家戶口及主要從農人口
112年底臺灣地區農牧戶數為76萬戶,占臺灣地區當年底總現住戶數之8.3%;農牧戶戶內人口233萬9千人,占總人口數10.1%。113年農業就業人口為49萬4千人,其中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之比率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