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長、各位同仁、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午安、大家好。今天是行政團隊就職一週年,藉此機會向全國國人報告,這一年我們的施政成果及未來的展望與願景,希望大家指教。
從去年520上任後,這一年真的是多事之秋,充滿挑戰的一年,剛上任就遭逢原油與原物料飆漲即引發通貨膨漲的威脅,在此情況下,我們相當勇敢地提出油電雙漲的政策,主要是希望能夠與國際接軌,當時被批評的很厲害,然而經過一年後檢視,現在我們的油電與國際接軌,同時物價控制在全亞洲最低、最穩定的等級。
各位可以看到韓國、新加坡、香港的物價變化,台灣的情形是維持在最低、最穩定的狀態,同時在這段時間,藉由電價的調漲推動節能減碳,雖然這段時間電價漲了,但是有40%的用電戶卻付比過去更少的電費,差別在於省下來的電能,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政策。
之後沒多久,美國傳來金融海嘯的消息。金融海嘯帶動的經濟不景氣、蕭條,以及失業潮衝擊全世界,我們是一個非常依賴出口的國家,可能也是受傷最重的幾個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推出三挺政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
政府挺銀行,我們在全亞洲第一個提出對於全部的存戶全保,所以等於沒花一毛錢,就暫時把金融穩定下來,相較於美國花了將近3000億美金,也就是10兆台幣用在救銀行,英國也用了差不多800億英鎊救銀行,我們ㄧ毛錢也沒有花。
在銀行挺企業方面,雖然常聽到企業說借不到錢,但事實上已經發生了效果,相較於2001-2003年間,那時候有個比現在小一點的不景氣,現在的放款較當時高出很多,銀行的放款對企業有相當成效。
在企業挺勞工方面,凡是得到政府協助的企業都簽了約,保證不再裁員,數以千計的企業確實進行不裁員,但這波失業潮來勢洶洶,絕對不是企業不裁員就可以解決的,因此政府要直接介入,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我們提出了7萬3000個短期工作機會,所謂短期工作就是指1年到1年半的工作,未來4年內,每年有5萬8千個工作機會,同時在4月通過的特別預算當中,還有將近20萬個工作機會,當然這20萬個工作機會要等到公共工程啟動以後才逐漸釋出,目前已經有超過10萬個工作機會完全到位而且釋出。4月中在各地舉辦了4場就業博覽會,媒合率也超過了3成,數字逐漸增加當中,我們讓失業率趨緩。2月的失業率增加了0.44%,就一個月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但3月的失業率雖然增加,但僅增加了0.06,相信4月的失業率應該可以持平,不會再往上增加,失業的問題也暫時得到了控制。但即將要面臨6、7月的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的另一波挑戰。
基本上,我覺得在這段時間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方面在救急,一方面就是要照顧弱勢的團體、弱勢的人,他們是在困難當中最困難的一群。在照顧弱勢方面,我們在最困苦的時候,也就是在舊曆年的時候發了消費券,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嘗試,受到國際矚目,很多人都來觀察,最近我接受國際媒體的訪問,很多人都對此事津津樂道。消費券的發出率大概是99.4%,我想應該是相當成功。詳細的數字等待經建會計算清楚,再向各位報告。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推動「馬上關懷」有19萬人受益,「工作所得補助」第一階段有23萬人受益,第二階段也會有36萬人受益,再加上政府非常積極推出國民年金、勞保年金,這些都是劃時代的重要工作,一點一滴建構了社會安全網,台灣終於有了一個比較綿密的社會安全網。
過去原有的社會安全網能夠照顧到76萬人,但現在的社會安全網能夠擴大照顧到473萬人,包括了工作所得補助、高風險家庭、中低收入戶家庭的補助、國民年金、馬上關懷,這些制度擴大了社會安全網的覆蓋範圍。
在此情況下,也許各位要問,我們投入了多少資金?投入的部份佔了多少GDP比重來刺激經濟、照顧弱勢、增加內需?世界各國用來刺激景氣佔GDP的比重,中國大陸約5%,美國雖然僅有2%,但並不包含救銀行的錢,美國投入非常多費用救銀行,真正用在刺激救經濟的僅剩下2%的GDP,台灣約2%~3%,可說是非常適中的數字。
還有幾樣事情是過去好多年來很想做但是做不到的,這一年來我們努力達成。譬如廉政,新政府一上任即為此所苦,過去的政府有許多弊案一個一個爆出來,人民對政府的廉潔沒有信心,經過大家一年的努力,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廉政委員會,同時推動通過一些陽光法案,也有公務員的廉政倫理規範,實行以來,從民調中可以看得出來,人民對政府的清廉漸漸恢復信心,終於有一個人民可以信任的政府。另外在人權方面,譬如多年來糾纏已久的漢生病患問題,對他們的補償問題也獲得解決。
另外一個改革也是談了很久、目前正一步步進行的賦稅改革。首先是綜合所得稅扣除額的調整,這些調整使得360萬戶民眾受益,還有像是營所稅稅率、綜所稅的最低三級間的調整,前者使得所有的企業,後者使得73%的納稅人受益,這些都是相當大幅度的改革。還有大家常談到的遺贈稅從50%調整到10%,這部份已經有好幾千億元的海外台資在逐漸回流當中。
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兩岸與外交,這一年來在兩岸與外交上確實有非常多的突破,兩岸從陸客的來台到最近談到的陸資,有許許多多的鬆綁與解禁。
在外交方面,我借用一位美國資深外交官說過的話,「兩岸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過去60年來以現在為最佳」,對大局面來說,我們營造了一個好的情況與氣勢,加上海外資金的回流,表現在台商回國投資的比率,相較於過去,98年的第1季台商回流的投資額就有非常大的差異;至於外資部份,台灣近2個月來,在亞洲地區與韓國、印度、印尼等國比較,外資買超排名第一。
這些情況最後會表現在股市上,從金融風暴最低點迄今,台灣股市的變化與上海、香港、南韓、新加坡、Nasdaq、日本、道瓊等股市比較,台灣股市漲幅達到58.66%,在國際主要的股市中漲幅也是第一。
這些成就與工作,其中牽涉了251項規則的鬆綁,牽涉到70個法律的立法與修法,特別要感謝立法院王院長及所有立法委員的通力支持,才能讓剛剛談到的事情發生。
在今日的局面之下,我們是一個充分依賴出口的國家,如果說金融情況暫時穩住、失業的情況暫時控制住,我們才會有空間與時間來處理經濟。
一個新的經濟需要新的投資、新的出口、新的產業;新的投資,我們在規劃中的不論是中科四期或是國光案等重大投資案;新的出口,尋找新的市場,也就是新鄭和計畫正在推動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新的觀念來看這些大的上位規劃。
第一是國土,在今年三月召開全國性的國土規劃會議,針對國土的人口、地理、生態、產業、交通、城鄉特色、行政劃分乃至於永續發展的考量,做了整體的討論,取得多項的共識,作為未來區域規劃的依據。
第二是能源,今年四月召開全國能源會議,對於未來永續能源基本法、再生能源條例、節能減碳、綠色工程建築、綠色交通、綠色照明以及綠色產業,都凝聚了一些共識,作為未來推動能源政策的依據。
第三是即將要召開的全國人才會議,包括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產業需要的人才、公務系統需要的人才,尤其重要的是國際化需要的人才,如何讓我們與國際接軌。
這些上位的計畫一一完成之後,我們把它灌注在未來的施政當中,才具有真正的走上一個不同境界的實力。
最近我們推出一系列新興產業計畫,各位可以看到原本我們就具有基礎的資通訊(ICT)產業,然後延伸出來綠色能源與生物科技,生物科技可以支撐精緻農業與醫療照護,這兩個產業又與觀光旅遊有非常密切相關,而觀光旅遊又與文化創意有關,而文化創意相關的數位內容又有一部分是來自於ICT,這六個產業與原本的ICT是環環相扣,首尾相連,是有這樣的邏輯在裡面。
我ㄧ開始看到這張產業環環相扣的圖,直覺覺得像是一隻牛,我就跟幕僚朋友說,想辦法發展,好好的做,讓牠變成一隻蠻牛,希望將來可以朝此方向發展,變成一隻虎虎生風的牛,也代表了今年牛年的精神。
有些朋友說,現在好像有些訂單回來,失業的情況穩定點了,股市也比較有活力,好像看到一線曙光,我與所有同仁朋友在這段時間非常感謝全國民眾對我們的支持,也感謝媒體給我們的支持與批評指教,我們會持續溝通,增加相互溝通與請教的機會,我想,只有全國一起來打拼、我們默默的做、我們踏實的做,台灣也正在靜靜的改變。謝謝各位。
1. 問(經濟日報蘇秀慧):大陸最近釋出極大善意希望兩岸儘速簽定ECFA,政府是否會爭取ECFA議題納入第四次江陳會談,另外明年東協加三將成行,如果政府在年底沒有與大陸簽訂ECFA,我國產業在亞太地區會有哪些項目仍具競爭優勢?
答:政府對兩岸協商是透過許多正式與非正式管道在進行,所以當議題排到江陳會談時討論,就是到最後的階段,基本上在江陳會談就是進行最後簽訂,對於ECFA議題可透過各種方式,也可在不同場合或以化整為零使用各種方式進行,現在是否放在下次江陳會談中不是重點。
2問(工商時報呂雪彗):大家都希望馬政府上台後,台灣國際競爭力會大幅的躍進,但昨天IMD公布落後十名,大家都覺得有點洩氣,目前台灣的創新研發及品牌行銷大幅落後南韓,院長未來一年施政如何急起直追,把創新研發及品牌行銷在六大新興產業或在規劃施政理念中落實?您最滿意的是全額存款政策,但有學者認為經濟風暴已漸漸過去,應該要適可而止,您贊成在年底全額存款保障的政策再繼續一年或兩年嗎?
答:其實排名反映出有相當一段時間對關鍵性的技術或研發的能力是不夠的,尤其是一些競爭性非常強的企業,前不久才在談DRAM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方面現在是我們要急起直追,一定要能夠掌握,不但是眼前最關鍵的,所謂的最先進的技術之外,還要建立未來需要的技術的研發能力。另外就是品牌,過去強調代工型產業為多,將來這方面也要加強。另外全額存款保障是否繼續?邱副院長目前正帶領一個團隊研究,會把結果告訴我,我想我們不會為延長而延長。
3問(原住民族電視台阿芭蕬):就像您剛剛所講的馬政府上任已經快要屆滿一週年,之前從高金立委,一直到民進黨,甚至到民間團體,對於行政院原民會一直有很多的批評,無論是四年五百億,他們認為有灌水,還有就是失業率攀升、法案計畫延宕,他們喊出來的口號是要馬總統道歉,並要行政院原民會的章主委下台,您認為這一年來章主委的表現如何?是不是會有撤換主委的打算呢?
答:今天的記者茶敘,我不會就這件事情發表意見,這些民意或者是這些立法委員的意見,我們都會聽到,我們會來考量。
4問(美國國家事務通訊社邱育慈):有關國土規劃問題,有很多政策好像沒有跟國土規劃連結在一起,政府未來是否會進行妥適的規劃及運用?
答:這是一個很宏觀的問題,當開發中的時候,比較不會感受到上位指導原則的重要性,可是等到發展到一個程度,就會發現計畫跟計畫之間會產生扞格,也會有效益抵銷及資源重複的情形,這時就需要有一個上位及整體宏觀的政策,台灣早就應該發展到這個地步,更早之前就該做這個事情,現在我們會開始做國土規劃、能源規劃及人力規劃,這三件事是台灣最需要的,因為台灣沒有天然資源,而且台灣的國土非常小且脆弱,所以整體來看,也許亡羊補牢還不晚,等政策出來會做必要的修正,對過去已有的法規和條例,如果與新的上位計畫間有衝突的話會做調整。舉例來說,永續能源基本法如果訂定後,就會用這個基本法來檢視所有能源相關法規。
5問(自由時報黃維助):新政府上台特別強調清廉執政的訴求,據研考會最近公布的民調,在提升清廉的程度的滿意度雖有53%,比較一年來是從62%降至53%,是最低的一次,不滿意由21%升至32%,在清廉這部份是否是一個警訊?另國民黨廉能會提出一審判刑一年以上就不能提名,院長是否也支持高廉能標準提名?
答:首先要了解民調內容變化的不同因素,但民調下降政府都應該要注意,目前內閣的廉能程度是經得起考驗。至於國民黨推動的陽光或除弊法案,本人都支持高標準。
6問(台灣時報李麗慎):我想請問一個區域性的問題,台灣幾十年來存在南北差距的問題,民進黨執政8年,姑且不論成效,曾透過部會南遷(如農委會漁業署)等手段、政策,讓南台灣民眾感受到政府有願景;但這一年來南部鄉親沒有強烈感受,請教院長未來無論是政策面或預算編列,政府提供給南台灣民眾什麼樣的願景?
答:城鄉差距確實存在,是多重因素與多面向的,不是行政機關遷移就可以解決,雖然這樣在感受上可能有些幫助。南台灣發展的願景,重要的是應該思考未來怎麼樣在經濟、文化、產業上走出自己的特色,成為重鎮,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國土區域規劃中,有整體的考量,不只從地理、人口、生態、產業、交通等永續發展,應與區域發展一起考量。經建會在這方面的規劃已臻成熟,這過程中還要徵詢地方意見,這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規劃完成後就是全面性的,比較清楚,這不只是把漁業署南遷單純的事情。以高雄而言,高雄市、港,與高雄縣甚至屏東縣,整體的區域發展,應該儘快規劃出來公諸於世,讓民眾都看到未來的願景。
7.問(中央社唐佩君):前不久院長提過大陸觀光客來台過度集中在阿里山和日月潭等幾個景點,若有改變就是政府開放自由行,請問自由行開放是否有具體開放的時間表?
答:政府目前積極進行降低組團人數,目前已開始與大陸協商,大陸觀光客若是一次3人或2人來台,這就像自由行一般,不過這些議題還是要透過協商。我提出的自由行想法,一般反應都屬正面,將請觀光業務相關同仁與對岸協商,但對岸考慮可能比我們還多,因為對岸對於放單還有一些考慮,但五個人一團來台是可以馬上實行。
8問(民視吳安琪):衛生署長葉金川在日內瓦跟女學生衝突的表現,院長如何看待?葉署長特別對女學生說「愛台灣,請講台語」,今天這段話被民進黨立委擴大解釋,如果愛台灣與說台語若要連結的話,特別舉了馬總統及院長的例子,他們覺得您似乎台語沒有那麼流利,請問院長,葉署長這樣的說法恰當嗎?
答:我沒有聽到葉署長後來說的這些話,我在電視上看的情況,大概他那時很激動。大家都知道,葉署長全心全意奉獻給醫療及公共衛生,在SARS期間,他深入險境,走進醫院進行抗煞,非常了不起,有這樣經驗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被嗆不愛台灣或賣台,他的激動我是可以理解。他在激動的情況之下說的一些話,我想我們不要太認真,也許他情緒平靜下來之後,他平常不是這樣的,我個人對葉署長很欽佩,有機會為國家參加WHA,提供台灣的防疫經驗,他並不是為開會而開會,他是希望去有所貢獻,以他的專業及貢獻,會為台灣爭光的,他不是我們的屈辱,他是我們的光榮。
9問(英文台北時報石秀娟):有關ECFA的談判可能會化整為零,這跟一般預期希望在第四次江陳會可以達成協議,以因應明年東協加大陸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如果化整為零的話,將可以加速我們跟大陸談ECFA嗎?有沒有時間表?另外,今天報紙報導,台灣有些石化業者想要到大陸投資海西經濟區,我們跟大陸經濟合作的進度,其實業者並不是很了解,處於模糊的狀態,這部份要如何去界定?
答:關於你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舉例,並不是說它就會化整為零,特別說明一下。其實談判進行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都要放到江陳會談的桌子上來,事實上江陳會談簽署的協議,之前已經不知開了多少會,那些會用什麼方式來討論,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我的原意是說,不必拘泥於有沒有列入到所謂的議程當中,這一點請別誤會。
第二個問題,說實在話,我也不是很清楚,要等比較完整的資料到我這裏來,經過研判之後再說。其實我聽說海西這個概念是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提過,不過後來也就沒有下落,最近又再提出來。
10問(中天新聞黃毓棻):以院長當過大學校長的角色來看,台灣的留學生在海外表達政治立場是否適當?
答:任何人要表達意見只要是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都可以,當然在國外必須遵守當地的法令規定。
11問(民眾日報許永傳):目前陸資進入台灣的媒體業,請問院長知道否?為了公平起見,如果台資進入大陸傳媒,有助於大陸思想改進,政府是否曾考慮,台灣與大陸文化交流時,新聞業是否也會列入談判議題?
答:未來文化事業也會是兩岸協商議題之一,文化事業是目前政府正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將來全球會是華語文的世界,而不是只有在台灣本島,台灣的市場有限,所以將來也會在兩岸協商議題之內。
12問(原民台阿芭蕬):馬總統競選時曾提出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其中提到4年5百億基礎建設的部份,以及試辦原住民自治區,原住民都很期盼這些能落實,不知道目前的進度如何?何時能兌現?
答:對於原住民原鄉建設經費的部分已經落實,每年都有編列預算,但執行力可能是問題,我們將檢視如何改進。至於自治區部份,目前為止在實施上還沒具體落實,這個政見的理想性相當高,需要採用適當的方式來推動,目前沒有具體的成果,還在規劃或試辦的階段,應該要加把勁。
13(中國時報江慧真)問:長照保險制度是政府上任後.決定打造的一項長期與久遠制度,並有原訂的期程,記得不久前院長接受台視訪問提到,該制度可能會延後,請問該制度原來擬定是要達到何項目的?將原有期程往後推,是否表示原訂的長期照顧制度需要進行補強?另外請問副院長與克魯曼大師取經後,是否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答:長期照顧政策並未訂定在哪天執行,基本上也就無所謂延宕,政府期望在一兩年的時間內,將所有準備工作做好,然後開始推動,這就是說,當初在98年提出該計畫,經過兩年準備就是在第100年進行推動,如果在99年提出,那就要在第101年完成,所以並非將期程延後。另外,原先這個計畫有另個10年照顧計畫,現在已經執行幾年,但因該計畫過久,經過仔細檢驗後評估沒必要,因此我們就把計畫壓縮,蔡勳雄政委是這方面的專家,經過他仔細評估,包括輸送與人員培育系統等項目,都可壓縮。現在由薛政委接辦,他們都指出該計畫如果經過壓縮,政府將有兩年時間進行準備,之後便可規劃推出,這樣一來剛說到的安全網便可以更嚴密,更提升安全感,日後我們邁入高齡社會並照顧高齡人民,在經濟上便可使用國民年金,在健康上可提供健保,平常則是有長期照顧制度,我想這應是一個老有所終的理想社會,政府會努力在兩年內將預備工作做好並準備推動。
另外我與克魯曼僅有30分鐘會面,許多人看過他的文章,認為他帶來的一些觀念是不錯,特別是年輕學生與他對話都挺有意義,不僅是這兩個學生受益,許多學生在電視或現場看到這個對談,都應該會有所啟發,但克魯曼不可能在短期內拯救台灣,此外,我記得有學生問他是否會有夢想,他說經濟學家沒有夢,經濟學家很沒趣,這是一個挺有趣的事情。
答(邱副院長):克魯曼來台談的範圍挺廣,例如他認為台灣健保制度是世上最好;對於學生就業態度,他則認為要知識廣博才會有競爭力,對於兩岸關係,他認為有些政治上的考慮,至於IT產業,他認為現在台灣生產許多零組件,是屬於大量生產、專業化及成本低,這些在金融風暴時遭遇的風險就會比較大,所以台灣在品牌與技術上必須要加強,此外,他認為未來綠能產業是一項非常大的投資方向,至於金融展望,他認為短期是樂觀,中期因美國金融改革不樂觀,所以持悲觀看法,至於長期,他認為因為對綠能和環保產業的大量投資,所以持樂觀看法,這部份就是大家交換意見,對我們幫助極大。
14問(中央社李佳霏):陸客來台很快會降為五人一團,可能日後陸客來台會增加,現階段政府是否調整每日來台陸客上限的人數?陸客來台自由行之後,對於社會安全及脫逃風險的衝擊,我們會不會參考香港對陸客自由行的經驗,做一些規劃的配套措施?
答:會參考香港有經驗的做法,我們自己也會思考如何配套,如果單日人數暴增到一定程度,我們旅遊品質就會下降,出錯機會就會增加,所以這些我們都會當作警惕,交通部觀光局及地方政府的觀光單位都會加以注意。
15問(三立電視薛文豪):執政團隊上任大概快一年了,您覺得內閣是不是有需要再加強或是改進的地方?還有就是您剛剛提到「經濟學家沒趣」,那麼您認為您自已算是個有趣的人嗎?
答:你的第一個問題,你講的佷複雜,其實就是要問我有關改組的問題。那個答案其實我最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目前各方面看起來,經過這段時間的磨合,我們整個團隊的執行力已展現出來,來自各方面的反映也多少感覺到這一點,覺得我們可能是在漸入佳境,所以並沒有馬上、即刻改組的計劃,但是只要有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啟動,馬總統跟我經常都會保持聯繫及密切觀察。
你講的第二點,經濟學家無趣,這是克魯曼講的,不是我講的。你問我是不是很有趣,要看問什麼人,有的人覺得我很有趣,有的人覺得我很無趣。
16問(人間福報黃揚明):最近五一七遊行及葉署長在日內瓦遭到嗆聲,發現社會上有很多粗話,很多在野黨都用粗話來污染社會並教育下一代,院長是大學校長出身,又有行政經驗,未來在教育這一塊是否會有一些方向?另外現在大學自主,最近傳出師大校園張貼酒的廣告,連大學都帶頭賣酒,是不是代表大學生只會嗆聲?
答:有時候這方面的拿捏及分野,例如什麼是粗話?什麼話比較恰當?拿捏不是那麼容易,如果社會一般的觀感認為有用語不恰當的時候,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及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發言最好要小心,因為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其他人,所以要靠自愛。就社會整體而言,大家的言行如果愈高尚愈文雅,可能對社會的和諧會有幫助。除了透過教育及自我修養,很難強求。
17問(萬寶週刊劉曉霞):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自6月開始實施,經濟部尹部長表示,陸資可以投資國營企業,院長的看法如何?又陸資投資國營企業的上限及規範?另DRAM現貨價已經回穩,政府設立TMC的目標是為了市場整合及取得技術的問題,現貨價已回穩,政府會做何處理?另外院長是否有新任政委的口袋名單?
答:有關開放陸資來台投資,需等經濟部將相關資料報行政院後才知詳情,本案應由經濟部來答覆較適當,至於政委名單定案後會告訴大家。
18問(非凡電視張芷婕):剛才院長在說明中提到失業情況好轉,股市也比較活絡了,這些經濟數據指標比較好一點,明天就是520就職週年,投資人想問院長有沒有信心回復到1年前520的慶祝行情?有沒有信心多久以後可以恢復以往的水準?
答:有關股市的事情,不再回答任何問題。
19問(中廣張德厚):葉金川署長在日內瓦被嗆出賣台灣因此生氣落淚,事實上,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總統,台灣這10多年來一直把愛台灣喊的震天響,並被部分人把持,認為如果和自己理念不合,就是被說成不愛台灣,院長如何看待這個狀況?另外,你對愛台灣是否有自己的詮釋?新政府未來是否要繼續這個愛台灣遊戲?此外,以往民進黨政府其實在教育上,不論在國文或歷史都徹底執行去中國化,現在新政府對發展兩岸關係正常化,被質疑為傾中甚至賣台,許多教育界人士對教育部的課程規劃非常不滿,認為教育部沒有進行改善或推動,這部份您的看法為何?
答:大家對於以愛台灣或是賣台的方式,製造對立或是不和諧,這已被越來越多的民眾唾棄,如果有人還要繼續操弄這樣語言來取得政治利益,他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新政府在執政上不會走這樣的路,將盡可能消弭這樣不當的說法或作為。真正以愛國家、愛社會與愛人民的方式,是放在心中來默默的做,並且踏實來做。
另外有關兩岸政策,確實有些有所疑慮,我舉例說,目前兩岸已有9個協議和1個共識,但是如果詢問民眾是否贊成簽署這些協議的內容,多數人認為非常好。如果以抽象方式問到,對兩岸談判是否具有疑慮?民眾疑慮的比率就會增加,這現象顯示出,民眾是用理智還是用抽象方式來思考這類問題,如果社會上對這類重大事件共識度越高,政府推動政策會越順暢。如果有疑慮,政府則必須更加強對民眾進行說服與溝通,也會在執行該類政策時,更步步為營、更小心處理。
至於教育部分,教育部確實有些部分做的慢些,在新的年度中,政府會來加強處理。
20問(工商時報呂雪彗):請問院長對全年經濟成長的預測,是不是比較樂觀,主計處本來預估負2.97%,經過這幾個月股市上揚及基本面的改善,您認為全年還是負的嗎?有無比較樂觀的看法?明年是否一定可以由負轉正?
答:現在才5月,我很難去預測全年,不過全年的預測值很難會轉正,今年第一季是全年最壞的情況,因為我們出口佔的比例太大了,從出口來看,第一季情況非常不好,但第一季已經撐過去了,如果從第三季以後開始慢慢好轉的話,也許可能負少一點,但是很難,因為原來的負2.97%就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必要的時候會再看看是不是要修正,上修或下修都有可能。假設現在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我猜想到今年第四季一定會成正的,到明年也會慢慢變好,這是整個的趨勢,但最後的落點在哪裡,我現在沒辦法回答。如果今年第四季回轉,我相信明年第一季一定會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