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8)日民間團體發起的「全台廢核大遊行」活動,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政府充分理解也尊重多元意見,期盼能與社會各界持續以理性溝通的方式,共同思考臺灣未來。
孫發言人指出,根據警政署估計,今日全國各地參與遊行之人數約3萬2千人,其中臺北市估計約2萬2千人。遊行過程平和,目前仍有遊行民眾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活動。
孫發言人強調,行政院會持續要求經濟部與原能會,以最嚴格的標準全面檢測核四廠安全,秉持「沒有核安,就沒有核四」一貫立場。政府也會透過多種管道提供充分的能源與核電知識,幫助國人釐清對核電及福島事故的恐懼,並瞭解我國的能源發展選項,在充份資訊下凝聚共識,作出正確的判斷。
孫發言人指出,臺灣有98%的能源仰賴進口,就能源自主、安全、穩定、多元的角度,現階段對任何一種能源都不能輕言放棄,也必須審慎評估能源組合對能源穩定供應的衝擊。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巨大影響下,必須思考如何穩定供電及低碳潔淨的要求。政府是以穩健的作法 ,確保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的原則下,積極促進穩健減核的政策目標。
孫發言人表示,日本福島事故後,政府即提出「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政策,另政府近年對再生能源發展已有相關投入,並以「千架海陸風力機」及「陽光屋頂百萬座」為目標,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然而,風力與太陽能都屬於「間歇性」發電,有其先天的侷限,無法像火力或核能可24小時持續穩定提供電力,且我國自103年起,10年內陸續有主力火力電廠及核電廠將除役,核四是我們逐步走向非核家園的關鍵配套,可協助爭取再生能源發展的必要研發時間,也能讓民生使用與經濟發展有充分的調適期。
孫發言人說,追求非核家園是法定目標,但在追求非核家園的過程中,仍要考量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能源需求與創造非核有利條件,儘量避免缺電及限電、降低高電價對產業及民生衝擊,並避免產業的外移及失業問題。不論核四爭議最終以何種方式進行處置,政府都會正視民眾在福島事件後對核能安全的高度要求,以最高標準來檢驗與要求核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