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本院新聞

:::
毛揆:農業加速轉型創新 擺脫弱勢產業

日期:104-01-15
資料來源:新聞傳播處

行政院長毛治國今(15)日在行政院會聽取農委會「創新農業—臺灣農業發展方向」報告後表示,創新農業不只是產業問題,創新農業使傳統農業轉型,也能成為年輕人投身農業的出路;讓老年人獲得照顧,並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問題。毛院長責成農委會和相關部會共同合作,以創新的方式提升農業競爭力,並期許結合中央與地方的力量,落實創新農業,不僅提供國人糧食來源,也以出口導向打開國際市場。

毛院長指出,傳統農業容易受到經貿自由化的衝擊,為提升競爭力,農委會在陳保基主委的帶領下,改變傳統模式,採取休耕地活化、落實小地主大佃農、鼓勵耕地、改植高價值經濟作物。在發展創新農業方面,強調和地方產業結合;甚至利用網路訂購、產地直銷,改變過去層層剝削的產銷批發模式。

毛院長強調,臺灣本地出產的農產品,例如稻米的品質,國人接受度就遠高於國外進口米;因此,我們的米不能混摻,而要以高品質做出市場區隔、拉開價差,讓國人接受會比補貼農民更有效。創新農業的終極目標,是農產成為出口導向。毛院長舉例,以色列是缺水缺耕地的國家,但其種植的蔬果卻可以外銷歐盟;相對而言,我國應在農業政策的推動與落實方向上,改變農業是弱勢產業的狀況,以因應未來無法避免的市場開放和經貿自由化。

毛院長最後表示,農業創新不僅是產業問題;並指出農二代返鄉從農,有衝突與磨合的經驗,但從中可發現新農民有許多創新想法。農村再生的最終指標,在於年輕人回流以及整頓農村產業的型態;毛院長請農委會結合地方政府,找出創新模式。

農委會表示,創新農業發展方向包括技術創新、經營創新與人的創新,朝向結合在地農產、科技創意的加值型農業發展。在技術創新面,成立農業科技研究院,推動科技產業化;預期103年至106年引進產業投資10億元、技轉金1.8億元及技術服務金額1億元,預估上市後年產值40億元,並拓展熱帶與亞熱帶市場。

農委會進一步指出,經營創新方面則推動小地主大佃農,並推行農業經營專區,目前累計已輔導建置15個專區,總面積3,925公頃,促成資源整合加值平臺。在人的創新部分,以專案培育青年農民,推動學用合一,運用資通訊(ICT)協助青年農民創意匯聚、夥伴媒合、資金募集,進而提升農業企業化經營能力,讓農業成為有競爭力、吸引青年的新興產業。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