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22)日出席「2023創新論壇–打造綠色新經濟」時表示,減碳是項挑戰,同時也是商機,應將綠色經濟視為一項重要產業看待,而目前國內已有許多產業開始積極運用循環經濟概念,轉型成為綠色、智慧工廠。鄭副院長指出,行政院已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讓國內各項產業、相關領域與國際接軌;在減碳方面,也希望透過大企業「以大帶小」模式,為整體產業供應鏈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機制,讓臺灣永續發展。
鄭副院長表示,減碳是項挑戰,同時也是一項商機,臺灣在面對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的關鍵時刻,應將綠色經濟視為一項重要產業看待。有鑑於此,政府於去(2022)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而今(2023)年1月31日,行政院長陳建仁上任後核定的第一份公文,即是「淨零排放路徑112-115綱要計畫」,預定由9個部會主責,讓國內各項產業、相關領域與國際接軌,讓臺灣永續發展。
鄭副院長指出,淨零排放的挑戰迫在眼前,例如歐盟預計於今年10月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我國出口將會受到影響,因此政府必須引領產業做好更多準備。鄭副院長表示,立法院目前正在審議「環境部組織法」草案,預計在環境部之下增設「氣候變遷署」及「資源循環署」等單位,未來也將與經濟部共同合作研擬碳費徵收及碳盤查等機制,同時政府將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工作,提高綠能比例,以減少碳排放量。
鄭副院長進一步說明,溫室氣體的排放,可分為直接排放及間接排放等範疇,在直接排放部分,舉凡鋼鐵、石化、水泥、紡織、半導體及面板等產業皆涉入其中。而為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讓產業從製造管理到能源管理,皆有明確的減碳方向,除了政府部門研議相關機制外,亦盼透過大企業帶動,如同先前推動產業升級的中心衛星工廠制度,藉由大帶小的模式,為整體產業供應鏈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機制,以達到未來淨零排放的目標。
鄭副院長表示,綠色經濟相當重視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減少環境生態的負擔,許多產業在面臨環境變遷的挑戰之際,已開始積極運用循環經濟的概念,透過材料的再生利用、數位化管理生產製造流程、減少一次性耗材、水資源與電力等,進一步轉型成為綠色工廠、智慧工廠。鄭副院長強調,即使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但我們仍應視這些挑戰為未來可能的低碳商機,並發展綠色經濟產業,讓臺灣企業更具競爭力。
鄭副院長強調,雖然政府已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並公布「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但重點是我們如何從現在走到未來,而未來的發展往往取決於現在,除盼運用更多數位科技或綠色金融、循環經濟等方案,讓這條邁向永續發展之路走得更順、更穩、更遠外,也希望透過今日論壇能夠集思廣益,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以凝聚社會共識。
鄭副院長也提到,為推動環境永續發展,政府及民間單位也持續舉辦相關活動,包括國家發展委員會預定於本(3)月底舉辦首屆2050淨零城市展、112年國家永續發展獎說明及觀摩會議;另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也將於今年7月舉辦「2023亞太永續博覽會」,預計呈現政府、企業、社區及公民等不同層面的努力,殊值嘉許。
最後,鄭副院長表示,桃園是全臺灣最大的產業聚落,也是環保產業重鎮,在他擔任桃園市長8年期間,一直以來十分關心永續發展議題,推動許多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方案,致力於淨零排放和低碳轉型,並已獲致若干成果。鄭副院長強調,只要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社區及公民一起努力推動環境永續,相信未來一定能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