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卓榮泰今(5)日前往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精米工場視察公糧儲備情形,肯定該農會締造六個全臺第一,包括: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小地主大專業農制度推動區、農業專區數量最高、推動農牧循環、推動食農教育納入學校午餐、推動有機米結合企業ESG計畫進入校園等,達到友善環境目標。同時,斗南鎮農會也與政府協力推動糧食產業升級,包括成立稻米集團產區,配合產銷履歷及友善耕作政策,與農友契作優質的稻米品種,進而推廣自有品牌,強化臺灣糧食安全韌性。期待全臺各地農會相互交流成功推動經驗,使臺灣成為糧食儲量夠、品質佳、安全高,且儲放設備先進的國家。
卓院長感謝在場劉建國、張嘉郡立法委員對農民的支持,農業部的公糧收購政策兼顧糧食生產平衡、價格穩定,也使公糧、民糧及雜糧間取得更好的生產秩序。同時,農業部也強化「1集、2轉、3加3」的推動及執行,並增加每公頃獎勵金補助,目前稻米及雜糧集團產區的契作面積已達約4萬5千公頃。此外,為提升國家韌性,農業部亦核定增設發電機饋線補助,未來完工可確保電力不中斷,由發電機接續供電,維持設備運轉。
卓院長強調,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政府非常重視,因此特別在4,100億元《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中,編列1,500億元用以強化國土安全韌性,並運用8億元強化糧食儲備與穩定緊急時期糧食供應,以導入更先進的AI科技系統,升級與改善糧倉管理,尤其部分糧倉為日治時期興建,應加速倉容設備的改善,使未來不僅能保存足夠的糧食數量,亦能延長糧食保存時間及提高保存品質。
針對外界提出為何不將上述特別條例所列事項納入年度計畫執行,卓院長解釋說道,年度計畫有許多政府常年必須推動的計畫,例如提升農民待遇,或因應颱風災損準備等,政府必須以多方位面向考量各項政策的執行,並因應國情情勢迅速變化進行調整,例如俄烏戰爭、中東戰爭,以及日本因極端氣候及近來地震預警發生稻米稀缺現象等。由此可知,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有可能突然發生緊急狀況,必須未雨綢繆,事先做好準備。對此,卓院長再次呼籲國會支持4,100億元特別條例及特別預算,集中國家力量做整體建設,使國家安全與整體發展獲得適足保障。
另有關對美談判部分,卓院長表示,工業、農業是整個談判過程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政府在兼顧國際經貿檢驗標準及規範原則下,一直希望求取平衡,並守住最敏感的產品,相關談判目前仍持續進行中,後續將適時對外說明。
最後,卓院長說,丹娜絲颱風已形成,請各地方政府做好防災準備,也期盼在糧食安全層面上,獲得國會更多支持,讓政府在更短時間內全面、有效、積極、快速升級糧倉設備及數量,使糧倉管理AI化,同時也運用國家力量保存農民辛苦栽種的每一粒米,讓國人在最需要的時刻可以使用。
此行,卓院長先聽取斗南鎮農會張耀裕秘書說明「斗南鎮農會糧倉升級與糧食安全基礎建設報告」,以及農業部農糧署陳祈睿組長說明「稻米存量安全整備現況及糧食產業全面升級方案執行成果」簡報,並於致詞結束後,依序視察白米檢驗室、精米廠區及包裝廠區,了解稻米從生產到包裝流程。最後,卓院長偕同行政院李慧芝發言人、經濟部郭智輝部長、農業部胡忠一次長、農糧署姚士源署長、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陳怡帆副執行長、劉建國立委、張嘉郡立委、雲林縣謝淑亞副縣長及斗南鎮農會團隊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