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18)日出席2023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及「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開幕典禮時表示,「淨零轉型」已成為臺灣未來最重要的挑戰之一,現階段政府能源政策係以不缺電為前提,積極發展綠電極大化及價格可負擔等兩大目標,除持續簡化行政程序,在有限土地上做好農電共生、漁電共生規劃外,亦研擬類似信用保證制度,提升購電企業的信評,讓更多企業買得到綠電,讓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挑戰,轉化成為非常好的低碳商機,也使綠電成為臺灣與國際交流,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產業。
鄭副院長指出,「淨零轉型」已成為臺灣未來最重要的挑戰之一,不僅跨國界、跨產業,更是跨世代,其中的核心關鍵即是能源轉型。為達成此一目標,政府除了在去(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之外,陳建仁院長今(2023)年1月上任後簽署的第一份公文,即為「淨零排放路徑112-115年綱要計畫」,集合9個部會的力量,預計4年投入743億元,全力推動淨零科技;此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於今年8月正式升格為環境部,並增設氣候變遷署;同時,經濟部能源局也於今年9月改制為能源署,在在顯示政府有決心,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共同走向淨零排放的未來。
鄭副院長表示,臺灣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因此必須遵守國際貿易標準及規定。目前除了歐盟已在今年10月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外,美國與其他國家也正努力針對國際碳費徵收建立共識。副院長說,目前國內大排放源數量約5百多家,碳費費率將於明(2024)年碳費費率審議會審議後公告,經濟部、環境部會持續與產業界對話溝通,待凝聚共識後再實施碳費徵收機制。
鄭副院長提到,我國目前約有31家企業加入RE100聯盟(Renewable Energy 100%),包括台積電在內,各公協會也成立相關淨零轉型聯盟。而政府能源政策係以不缺電為前提,積極發展綠電極大化及價格可負擔等兩大目標,期盼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成6.5GW(百萬瓩)、太陽光電達成20GW。根據統計資料,我國整體再生能源累計裝置容量今年已到達16.7GW,其中太陽光電累計併網量已超過11GW,是2016年的9倍;在離岸風電方面,我國從無到有發展,目前全臺已有3座風場,並已有259座風機併網發電,風電設置量達到2GW,近日風力發電更超過1GW以上,達到高峰。此外,政府也積極發展前瞻能源,包括地熱能、海洋能、氫能、儲能及碳匯等皆是政府刻正發展的重點。
談及臺灣發展太陽光電及風電的挑戰,鄭副院長表示,在太陽光電方面,為能在有限土地上做好農電共生、漁電共生規劃,政府會持續簡化行政程序,並將爭議處理機制予以制度化,讓所有太陽能廠商在推動案場建置時獲得充分協助。此外,為解決離岸風電投資、融資問題,政府希望再放寬國內金融機構投入風電產業的條件,並且會研擬類似信用保證制度,由國發基金出資作為企業購電的信保,解決購電企業因國際信評不足買不到綠電的問題。副院長強調,2026年至2030年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期,政府會持續強化離岸風電廠漁業補償機制,將推展所累積的經驗制度化,使未來離岸風電投資更順利,讓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挑戰,轉化成為非常好的低碳商機。
鄭副院長指出,臺灣透過自產綠電,增加我國能源及供電韌性,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日趨成熟,達成綠電極大化及價格可負擔等兩大目標,政府會堅定往「淨零轉型」方向持續邁進,不僅要勇敢跨出去,更要在臺灣落實更好的技術、模式及應用,使綠電成為臺灣與國際交流及接軌的重要產業。
此行,鄭副院長與經濟部楊志清主任秘書、能源署吳志偉副署長、標準檢驗局謝翰璋副局長、國際貿易署戴婉蓉主任秘書、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黃志芳董事長、GESA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太陽光電委員會沈維鈞主席、風能產業委員會汪欣潔主席、智慧儲能委員會艾祖華主席,以及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曹世綸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一同按下啟動按鈕,隨即出現「ENERGY TAIWAN」、「Net-Zero Taiwan」字樣,為活動揭開序幕;隨後,一行人參觀台泥儲能、東方風能、台塑新智能、聯華林德 、經濟部能源署及元晶太陽能等展區,了解各展區展出的最新技術、設備及應用成果,參展廠商也與副院長合影留念,場面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