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日聽取經濟部「吸引國際大廠來臺設立研發中心現況與推動做法」報告後表示,近來因國際局勢快速變動,許多跨國企業皆相繼重整其供應鏈的全球布局,而臺灣具備「讓國際企業信任的開放透明、民主法治與廉能制度」、「位居亞太戰略關鍵地位,且擁有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環境」及「從補助、人才、租稅三方面,進行策略導引」等三大強項,因此成功吸引國際大廠紛紛來臺投資,目前約有30家設置研發中心,總投資金額約600億元,預計帶動的年產值近3,400億元,同時外商在臺的研發投資金額,今(2022)年迄今已達240多億元,更創歷史新高。院長肯定各部會的合作努力,並勉勵持續透過政策導引、良好服務,主動爭取更多指標性國際大廠來臺,為臺灣長遠的經濟發展奠定厚實基礎,並接續提升臺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關鍵戰略地位。
蘇院長指出,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動快速,全球經濟秩序接連受到美中貿易衝突、百年大疫及俄烏戰爭等重大情事影響,許多跨國企業也相繼重新調整其供應鏈在全球的布局。臺灣有幾個強項,恰足以吸引國際大廠紛紛來臺投資設置研發中心。
蘇院長表示,臺灣第一個強項是「開放透明、民主法治與廉能制度,足以讓國際企業信任」。臺灣成功的民主防疫經驗,為國際社會所讚揚,投資環境、清廉印象也連年受到國際評比肯定。最新發布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全球賄賂風險指數」,臺灣均位居亞洲第1;臺灣也在「全球清廉印象指數」創下史上最佳成績,是建立夥伴關係最好的對象。
蘇院長指出,臺灣另一項強項是「位居亞太戰略關鍵地位,且擁有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環境」。臺灣不僅地緣位置重要,且有許多吸引外商的優勢條件,從洛桑管理學院(IMD)或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世界或全球競爭力報告,均可看出臺灣的「產業群聚優勢」是世界第3,「研發人力素質」、「全球創新能力」則均為亞洲第1,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也名列前茅。
蘇院長表示,臺灣第三個強項是「從補助、人才、租稅三方面,進行策略導引」。蔡英文總統上任後,致力推動「5+2產業創新」、「6大核心戰略產業」,並投入前瞻基礎建設經費,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在美中貿易衝突之初,政府便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推動「投資臺灣3大方案」,至今通過的總投資金額已突破1.7兆元。此外,更從「擴大補助」(7年100億元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大A+計畫」)、「育才攬才」(設置半導體學院,培育國內專業人才;訂定攬才專法,引進海外專業人才;運用行政措施,加強資深移工與僑外生的留用),以及透過產創條例提供研發投資抵減的「租稅奬勵」等方面,藉此吸引外商來臺。
蘇院長強調,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外商持續增加在臺的研發投資金額,今年迄今已達240多億元,不僅創下歷史新高,更是2018年30多億元的8倍。目前國際大廠來臺成立研發中心約30家,總投資金額約600億元,預計帶動年產值近3,400億元,其中Google的資料中心規模為亞洲最大、微軟(Microsoft)的AI研發中心則是亞洲第1座、美光(Micron)的高階記憶體研發中心則是研發全球最領先的製程。
蘇院長進一步指出,政府也樂見愈來愈多國際大廠往南部發展,比如Google的第二、三座資料中心將設置在臺南、雲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已在臺南南科設立顯示器設備製造中心與研發實驗室;車用半導體大廠恩智浦(NXP)已在高雄楠梓科技產業園區設立全球車用新產品測試研發中心。籌設中的嘉義、屏東及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等未來陸續完成後,相信也一樣會成為吸引國際大廠持續前來設立研發或製程中心的聚寶盆。
蘇院長表示,隨著臺灣與外商連結更緊密,不只會為不同地區創造更多高品質的就業機會,對均衡區域發展大有幫助外,當愈來愈多最頂尖的技術研發中心都來到臺灣,半導體商、下游的設備材料商,甚至主攻消費的零售與服務業都會接踵而來,這除了提高臺灣產業鏈的自主性與韌性,也會形成臺灣最好的「矽盾」,增進國家安全。
蘇院長指出,他非常肯定經濟部、教育部、國發會、財政部、國科會等各部會的合作努力,請持續透過政策導引、做好服務,主動爭取更多指標性國際大廠來臺投入研發,讓A級大廠來到A級基地,進行整個大A+ 的產業優勢互補與互助,打造臺灣成為亞洲高科技研發中心,為臺灣長遠的經濟發展奠定厚實基礎,並接續提升臺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關鍵戰略地位。
最後,蘇院長表示,面對國家發展的整體布局,人才不只一種,臺灣的產業也不只一端,應從多元化、多角度及多面向著眼,不僅培養現在所需人才,並要為未來的人才做準備,進行各方面的養成和訓練,安排於先;這需有足夠的遠見和魄力,為國家籌謀百年大計,請相關部會持續合作努力,為臺灣創造最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