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擊黑心食品,推動食品安全政策,行政院於今(5)日上午召開「食品安全會報」第2次會議,由行政院陳副院長冲召集,邀集食品衛生界學者專家、民間機構團體代表(包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國工業總會等)及相關部會首長,針對國人關注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輸入食品管理業務整合、食品履歷追溯系統整合、推動台灣食品產業實施MIT標章制度等重要議題,於會中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與具體方向。
行政院表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與各國貿易更趨頻繁,加上我國經濟生活水準逐漸提升,民眾愈益重視食品衛生議題,尤其近年來黑心食品事件頻傳,更引起國人對於食品安全之高度關切。政府將以「產地源頭管理」、「加強監測食品產銷鏈」為食品安全會報明(100)年度之工作重點目標,由衛生署及農委會分別成立工作小組落實推動,各機關依行動方案加強執行,每季追蹤管考。同時我國每年進口食品超過40萬批(約1500萬公噸),邊境輸入食品查驗將於明(100)年1月1日回歸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辦理,陳副院長指示衛生署務必做好準備,無縫接軌,務使各項輸入查驗業務之銜接能順暢無阻,提升檢驗質量及持續進行品質查控,達到「輸入通關無障礙、進口產品零風險」的目標。
另為持續加強學生建立良好食品安全觀念,教育部已將食品安全納入國民中小學、高級中等學校及高級職業學校之課程綱要,並將持續列為重點項目,落實課綱教學。
此外,為因應產業自由化,經濟部亦於今(99)年推動MIT微笑標章產品驗證制度,目前以紡織、石材、陶瓷及小家電為主,產品通過檢驗、生產場地及內部制度查核後,由經濟部工業局發給MIT驗證標章,經濟部將與相關機關研議逐步推廣MIT認證範圍。有鑑於臺灣美食享譽國際,如能將食品及農產品納入MIT標章制度,除建立消費者信心及確保食品安全外,更能協助推動食品產業發展,因此,有關MIT驗證標章之推廣,將研議以食品類為優先,並與GMP等相關認證機制結合,以簡化認證程序,減輕產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