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本院新聞

:::
尹啟銘政務委員:彭博社是在批判陳水扁總統,並且給蔡英文主席難堪

日期:100-07-05

7月5日自由時報頭版頭條「彭博:台灣就業機會 遭中國磁吸」,引用彭博社7月4日的專文「Taiwan Jobs Sucked to China by Failure to Mimic Singapore Economic Model」作為其第三版大肆批評兩岸投資創造就業失衡的序曲,殊不知該篇專文的內容正是在批判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的鎖國政策,並且給倡議「在地經濟」的蔡英文主席難堪。

陳水扁政府引領「台灣失落的十年」

彭博社的專文一開始就以一位十年前在台灣鴻海公司服務的吳姓員工為例,說明隨著兩岸互動增加,工廠大量外移到工資低廉的中國大陸,造成就業外移的情形,該專文指出:
一、 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失業人員沒有足夠的技能應付此種變遷,吳員十年前丟掉工作以後,一直失業至今,表示台灣產生結構性就業問題。
二、 台灣沒有創造出新的成長產業,沒有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因此落後新加坡和香港,沒有補足大企業移到對岸之後外移的就業。台灣需要的是將經濟從低附加價值製造服務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三、 台灣不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地方,台灣由於開放服務業太遲,服務業部門的核心能力受到太多的限制。此外,由於歷史因素,即使台灣目前正在加快改變,和新加坡等其他已作大幅度開放的亞洲國家相比,台灣仍屬未快速開放其經濟。作者擔心全世界已改變,台灣的心態卻仍未改變。
四、 質疑蔡英文主席還未說明她的經濟計畫,以及如何增加工作機會。
從彭博的專文,我們可以知道該文其實是在批評陳水扁執政長達8年的時間,台灣處於鎖國狀態,沒有創造新的產業、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只會怪罪大陸的磁吸效應。只有斷章取義的媒體才會把彭博社一針見血的專文扭曲後拿來批判兩岸投資、創造就業失衡是馬政府創造出來的。
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給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產業政策就是「兩兆(半導體、面板)雙星(生技、數位內容)」,但是半導體和面板都是既有產業;生技產業方面光是一個「新竹生醫園區」就搞得一事無成,數位內容也未能成為骨幹產業,在創造「新」的成長產業、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方面,根本是乏善可陳。
如果要看數字的話,我們可以拿公司新設立和公司關門的家數來做個比較,1992~19999年平均每年公司新設家數是47,280家,2000~2007年平均每年新設公司只有39,027家,平均每年減少了17%;在公司關門方面,1992~1999年平均每年只有21,898家,2000~2007年增為每年37,806家,平均每年公司關門家數暴增了73%。請問:沒有新的成長產業、沒有新的工作機會、新設公司減少、關門公司增加,不就是在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時間創造出來的!

至於產業升級方面,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發展知識經濟、創新經濟等,一直是掛在嘴邊的口號,如果以總要素生產力(TFP)代表技術進步的指標,在1991~2000年,台灣的總要素生產力平均成長率為1.35%,在東亞8經濟體中居於第2位,僅次於新加坡;至2001~2007年間,台灣的總要素生產力平均成長率降至0.41%,為東亞8經濟體中吊車尾!把產業沒有升級、沒有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等完全牽拖大陸的磁吸,不是太扯了嗎!

彭博社可能在給蔡主席難堪

在專文中,彭博社除了指出「蔡主席還未說明白她的經濟計畫及如何增加工作機會」外,其全篇內容似乎在給蔡主席難堪,因為蔡主席倡議的「在地經濟」似乎和專文內容反向而行。
蔡英文的「在地經濟」目前停留在口號階段,一直說不清楚:市場機會在哪裡?顧客在哪裡?
顧客或市場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把產品、服務帶到顧客手上,例如出口、到海外爭取營建工程、到海外投資;另一種是把顧客帶到我這兒來,把產品、服務提供給他們,拜讀蔡主席有關「在地經濟」的言論及所舉的例子,似是以後者為主,但是「在地經濟」如果只以「當地」顧客為主,經濟發展能量自然是相當有限,必須把「外地」的顧客、「海外」的顧客吸引過來,擴大市場商機,經濟才能蓬勃發展。因此彭博社專文中高度期待陸客對台灣服務業部門的貢獻可以倍速上升,而且不只是花錢在零售部門,還包括未來在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及其他服務。
但是揆諸在野人士對政府開放陸客自由行的反對、對陸客採取的歧視態度,在心態未能改變之下,恐是說一套,作的又是一套,「在地經濟」恐是只有口號、最後淪為「鎖國經濟」而已。彭博社專文所主張的國際化、開放、心態的改變等訴求,對蔡英文主席的「在地經濟」而言,可能只是難堪。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