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為讓國人及國際旅客更認識臺灣文化的生命力與多樣性,政府透過整合近年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在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前瞻基礎建設等資源與民間力量,推動「百大文化基地」,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參與,透過每兩年一次的徵選,進一步爬梳各地不同領域的文化歷史脈絡及特色故事,發展各類文化主題,打造全民共創、共享,且具歷史脈絡及文化內涵的百大基地,期以故事力,讓臺灣「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進而強化臺灣文化主體性及豐饒文化生命力。
114年首屆「百大文化基地」獲選基地共110處,遍布全國各地,類型包含文創聚落與工藝、藝文展演、獨立書店、地方文化館、社區營造、古蹟、影視七大類。另考量所處地理環境、生態、文化歷史,亦設定六大區域主題對應均衡臺灣「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政策,期整合呈現各地文化多樣性及區域發展特色。
二、 六大區域主題
分別為北北基宜「淡蘭新都」、桃竹竹苗「浪漫智城」、中彰投雲「濁水沃土」、嘉嘉南高屏「南國創域」、花東「黑潮原鄉」及連金澎「鯤洋跳島」,期待透過文化路徑、河流等串連臺灣各地不同的地理、生態,未來將以基地為中心,進一步串連當地社區組織、藝文資源、各級學校等,擴增文化基地量能及豐富多元體驗。
三、 亮點案例
■ 淡蘭新都—星濱山共創工作室:位於基隆市,透過藝術共創,活化百年大港,讓大港轉向休閒觀光、青創與文化推廣多元場域,迄今已設立星濱海港學校、Spacemoor駐創空間、選品店,舉辦地方走讀、藝術共創、文化體驗教育等活動,促進青年參與,打造開放討論與實踐的創新氛圍。
■ 浪漫智城—大山北月: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地區,由廢棄國小改建而成的文創聚落,結合了森林步道、策展空間、慢活餐飲,並成立「柑橘博物館」,策劃專屬大山背的柑橘策展;開發故事,提供採果、農民市集、生態步道、露營等各種體驗。
■ 濁水沃土—鹿港大街創生基地:透過街區掃除解決環境問題並帶領青年們重新認識鄉土,亦結合政府補助整修,讓百年老屋重獲新生,並做為文化體驗、主題策展、導覽解說之場域,不定期舉辦跨域活動,吸引人們走進老屋。
■ 南國創域—繫。本屋:位於屏東市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內的獨立書店,除了梳理「屏東市」的歷史脈絡,串聯在地文史工作者、工作室及店家,凝聚並建構地方認同外,亦舉辦音樂會、展覽及青年市集。
■ 黑潮原鄉—練習曲書店: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創立初衷是以書店做為秀林、澳花地區孩子們的「家」,後因書店本身的文化特質,漸漸成為新城街區凝聚地方共識以及進行文化活動的據點,帶來多元藝文活動。
■ 鯤洋跳島—離島出走工作室:位於澎湖湖西鄉紅羅村,由一群返鄉青年發起修復石滬運動,藉由設計加值與永續旅遊的結合,賦予崩壞的石滬新的可能性,並找回碩果僅存的石滬師傅傳授工藝,達成與社區、友善海洋、文化傳承的共好模式。
四、 結語
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只是起點,未來期盼能以基地為中心,串連各地的故事,從點至線到面擴增基地能量,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另盼政府各部門善用文化基地,整合臺灣民間充沛活力,成為國家政策實踐或展現的場域,協助基地永續營運,同時讓各界更深刻感受到臺灣風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