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重要政策

:::
再造歷史現場

日期:110-12-13
資料來源:新聞傳播處

  • 再造歷史現場  共1張

一、前言

文化形塑集體記憶,可讓國民更加凝聚,更有光榮感,是一個國家的根,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展現。為厚植文化力,文化部於105年提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文化資產保存視為重大公共投資,並於106年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至114年預計投入100億元。在過去既有單點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修復活用基礎上,更強調人民與土地、歷史記憶的重要性,擴大到區域性的文化資產保存,進而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中。至110年11月止,已投入約73億元,補助22縣市41案計畫

二、什麼是「再造歷史現場」?

文化部為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式的文化資產保存,整合地方政府及跨部會計畫,將臺灣古績、歷史建築與聚落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場域,納入國家整體治理策略,並擬定永續性的維運計畫多元活化再利用,亦運用新興數位科技,讓民眾感受過去的歷史記憶與現場,使歷史現場與民眾生活結合,營造有魅力且宜居的高品質城鄉環境。

三、4大推動原則

文化資產整體策略的治理思維:文化治理決定文化的深度,而文化的深度則能夠決定城市的意象與願景。因此,「再造歷史現場」強調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而非單點、單棟或片斷的文化資產保存。
復育文化生態以軟體帶動硬體:由軟體帶動硬體的規劃,將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其重點在復育文化生態,而非一味復舊。
文化資產的公民運動:透過社會參與及不斷累積對話,帶動在地人文歷史及形塑文化資產意識。
文化資產空間的歷史連結與多元想像:歷史場域活化再利用在承載歷史記憶及文化脈絡時,需思考空間用途的多元想像,進而將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

四、計畫案例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調查研究與修復沙灣、和平島及西岸地區的歷史空間,包括西班牙據臺時期、清法戰爭、日治時期至今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呈現臺灣在大航海時代地理位置與角色的重要性。已完成沙灣歷史文化園區、要塞司令部官邸修復、確認聖薩爾瓦多城位置及發現諸聖教堂遺跡等。
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嘉南大圳1920年開工、1930年完工,為當時亞洲最大、世界第3的大型土石壩,嘉南大圳的興建,改善並提升臺灣農業。現已陸續完成修復嘉南大圳重要節點渡槽橋、隆田車站、菁寮義昌碾米廠等並進行串聯。
左營舊城見城計畫:左營舊城是臺灣現存最早的石城,明鄭時期為屯墾區、清領時期為鳳山縣治,日治以及國民政府來臺成為海軍要塞。已完成西門段城牆修復、東門護城河通水與景觀照明等重現歷史場景。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由布農族人參與調查研究確認舊部落位置,培訓在地布農族人修復傳統石板屋能力,已完成佳心舊部落原始風貌重現。

五、結語

祖先留給我們有形的或無形的珍貴文化資產,都是臺灣獨特的歷史印記,需要積極去保存、維護和活化。「再造歷史現場」是以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為核心的空間治理計畫,強調區域性文化資產保存與多元發展,透過此計畫,展現政府對於臺灣歷史文化保存發揚的重視與支持,並引領各縣市政府一同看著過去的歷史往前邁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