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
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字級設定 :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食安報馬仔

:::
科技上餐桌:食品科技應用趨勢

日期:114-09-18
資料來源:食品安全辦公室

您是否留意過,陳列在貨架上的食品,其實蘊含許多值得關注的科技應用?許多創新技術其實已逐步應用於食品檢驗、溯源履歷及包裝設計,涵蓋原料來源、加工製造、包裝設計至運輸販售等層面,全面提升食品安全與品質管理,進而增進消費者信任。

本文將介紹食品科技領域常見的研究與應用:


一、 人工智慧應用於食品檢驗
傳統食品檢測方式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及判讀,如今導入人工智慧,大幅提升食品檢測效率與準確度。
實例:
1.農藥殘留檢驗: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已推出「藥物殘留檢測自動化演算輔助判讀雲端服務系統」,運用 AI 與雲端運算分析,可在短時間內完成農藥殘留檢驗數據的判讀,提升檢驗效率。
2.氣味檢測技術:電子鼻技術透過感測與分析食品中的氣味分子,模擬哺乳類動物鼻子的人工嗅覺系統,辨識食品的新鮮度或摻假情形,已有學術研究應用於新鮮肉品、茶葉及咖啡等項目,替代傳統感官檢測。
3.黴菌毒素檢驗:2025年8月,一項由南澳大利亞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顯示,結合高光譜影像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可非破壞性地快速識別遭受黴菌毒素(如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具備應用於穀物、堅果等高風險食品檢測的潛力。


二、 區塊鏈技術強化食品追溯
食品從農場到餐桌,常經過多層次的流通與加工。區塊鏈技術能將食品的產地、製造、加工及檢驗等資訊完整記錄,形成「數位履歷」。民眾只需掃描 QR Code,即可查詢食品的產地與製程資訊,進一步提升資訊透明度與信任基礎。
實例:
1.農產品與食品履歷:國內已有農民採用區塊鏈技術,建立農作物田間生產數據與歷程;也有食品業者以區塊鏈技術,完整記錄整個生產製造加工過程,包括原料來源與檢驗數據、加工製程及成品檢驗結果等,並在產品外包裝標示 QR Code,方便消費者查詢。
2.國際應用:部分跨國企業已導入區塊鏈技術,追蹤棕櫚油等原料來源,確保供應鏈透明,並透過優先採購來自永續農業生產的原料,提升永續管理與企業責任。


三、 智慧感測提升包裝功能
食品包裝正由單純的保存與保護功能,逐步發展為能傳遞資訊與監控品質的智慧載體。透過感測器、變色標示、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晶片與 QR Code,使包裝成為主動提供品質資訊的溝通介面。
實例:
1.變色感測膜:已有商業化產品,可感知肉類或蔬果包裝內揮發性氣體(如pH 變化或揮發胺類),並透過肉眼可分辨的顏色轉變,提示產品的新鮮度。
2.NFC感測晶片結合氣體探測器:此技術整合氣體感測器、NFC與活性化合物釋放控制機制,能即時監測食品品質,並延緩其劣化,目前主要研究應用於延長魚類產品的鮮度。


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食品科技發展從快速檢驗、透明追溯到智慧包裝,已逐步建構出兼具可追溯性、安全性與智慧應用的食品系統。這些過去被視為前瞻技術的應用,如今將實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下次在選購食品時,不妨多留意包裝上的細節與標示,也許就能發現,科技早已是守護飲食安全的重要推手。

參考資料: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試驗所 (https://www.acri.gov.tw/)
2.食力 foodNEXT (https://www.foodnext.net)
3.南洋理工大學新聞 (https://www.ntu.edu.sg/news/detail/international-research-team-led-by-ntu-singapore-develops-ai-powered-electronic-nose-to-sniff-out-meat-freshness)
4.南澳大利亞大學新聞稿 (https://www.unisa.edu.au/media-centre/Releases/2025/a-taste-of-how-ai-could-help-prevent-600-million-cases-of-food-poisoning/)
5.MDPI 期刊文章 (https://www.mdpi.com/2304-8158/14/16/2813)
6.arXiv 期刊 (https://arxiv.org/abs/2501.14764)

回頂端 scroll-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