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害發生時,停水、停電或交通中斷常使食物供應受影響,此對於身處地震帶、颱風區的我們更能感同災後飲食不便的難處,因此平時準備好防災食物與飲水,是守護家人健康的重要行動。
「防災食物」指在災害發生前預先準備的食物,可在常溫下長期保存,災害發生時無法外出採購或暫留家中避難時可即時食用,以確保災時可供身體攝取足夠的營養。防災食物的準備,建議最少「3日份以上」,並選擇家中平常就會吃的品項,例如米、泡麵、調理包、罐頭、肉鬆、餅乾、果乾、堅果、保久乳等。這些食物取得容易、保存穩定,也能減少災時因口味不合而吃不下的情況。
備好防災食物後應妥善保存,平時應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高溫、潮濕與蟲害。優先選購保存期限較長,可常溫儲藏的包裝食品,並適時的確認各項食物的保存期限,建議可採「循環儲備」方式,先食用快到期的食品,再補充新的,讓儲糧隨時保持新鮮與安全。瓶裝水含飲用與烹調用水的需求,則建議每人每日準備3公升以上,並避開陽光直射以防變質。家中若有長者或幼兒,可備粥品、軟質罐頭、嬰兒餅乾等,兼顧營養與安全。
災時料理宜簡化並注意衛生,優先食用冰箱中易壞的食物,再食用可常溫保存的罐頭或餅乾。使用乾淨的水與餐具,若缺水可用拋棄式碗筷,並避免食用有異味或外觀變色的食物。
內政部消防署編制有「居家防災食物準備指引」供民眾參考。防災儲糧不只是應急,更是日常食安習慣的一部分。平時多準備一點、定期檢查更新,就能在災害發生時安心、安全又健康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