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即將到來,再加上民眾的保健意識抬頭,許多子女會透過贈送精挑細選的健康食品,來表達對父親的愛與關懷。然而,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產品,該如何選擇才能確保長輩吃得既健康又安心?電視與網路廣告或是藥妝店常見到的「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一樣嗎?
其實,自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後,「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名詞,必須先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提供科學證據佐證產品之安全性及保健功效,並經審核通過取得許可證後,才可稱作「健康食品」。然而,常見於產品包裝標示保健食品、營養食品或機能性食品等產品,若未取得健康食品許可證,則屬於一般食品管理,且不得在品名標示「健康」字樣,也不能宣稱產品具保健功效。這類產品雖然上市前並無需向衛生福利部申請許可,業者仍需要負起自主管理責任,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其相關規定。消費者欲辨別購買的食品是健康食品或一般食品,可查看產品是否標示小綠人標章、「健康食品」字樣及許可證字號,另外也可透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官網的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查詢。
民眾食用健康食品仍應考量自身需求及對健康是否確實有助益,再來選購適合自己的產品,並不是食用愈多愈健康。食用前先詳細閱讀產品包裝上的建議攝取量、保健功效、成分標示、相關警語等,避免可能的交互作用,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健康食品本質仍屬於食品,並無等同藥品的效果,也無法治療疾病,民眾不可仰賴健康食品,如有身體不適仍需循正規醫療管道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每日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以及持續運動,才是維持健康的最佳保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