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台灣耕地狹小,不利大規模農業耕種,許多雜糧需靠進口,但憑藉具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如水產品、花卉、毛豆、水果等,外銷出口金額逐年成長。105年起,政府推動「建構貿易環境,推動外銷型農業」、「建立農產品國際形象,拓展國際行銷通路」及「協助農產品出口及提高農民收益」等國際行銷政策,去(107)年農產品外銷出口金額達54.7億美元,不僅創20年新高,出口到中國的金額亦達12.7億美元,成長23%。
然而,台灣屬小農結構,不論就耕作面積、生產模式到產值,均無法與農業大國相比;面對近年競爭激烈的全球農產貿易環境,如欲提升台灣農產品於國際市場之知名度及外銷量值,應打「團體戰」。政府結合中央、地方及各界的力量,將各項輔導措施及資源整合起來,建構農產品外銷平台;透過提供完整產銷資訊、外銷輔導,以及獎勵與媒合措施,與農民、農民團體、產業團體及外銷業者共同努力,方能為台灣農產品在國外市場開拓更寬廣的天地。
二、成立農產外銷平台的好處
透過國家力量解決外銷供應鏈相關環節問題(生產、分級、包裝、運輸報關檢疫驗)各環節問題,並協助小農媒合外銷通路,提高農民收益,進而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三、「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與「台農發」功能上怎麼區隔?
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成立目的是整合資源、媒合外銷及解決外銷環節問題;105年成立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目的則是協助政府改善供應鏈與拓展外銷通路,換言之,台農發公司是外銷平台參與成員之一,兩者相輔相成。
四、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的目標與運作機制
(一)目標:以國家團隊的概念,整合相關資源,期108年達到農產品出口60億美元。
(二)運作機制
■ 產業登記 策略聯盟
擇定重要外銷品項籌組產業策略聯盟,由具外銷意願之產地農民團體及農民供貨,導入符合國外通路上架需求的標準化管理制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規劃生產,提升外銷農產品「到貨品質」。
■ 海外市場 深耕擴展
整合國內產銷供應鏈,對外透過市場調查研究分析、參加國際食品展、辦理國外買家邀訪洽談會、派遣拓銷團等,與國外大型通路建立直接出口網絡,擴展台灣農業之海外市場效益,提升農民收益。
■ 輔導媒合
結合縣市政府、外貿協會及我駐外單位資源,透過平台提供完整產銷資訊、外銷輔導及獎勵與媒合措施,確保生產者有銷售通路、採購者有穩定貨源,供需平衡的雙贏局面。
■ 與國內貿易商整合
偕同國內出口業者,致力維持現有主要外銷市場之外銷實績,並開拓海外新興市場及新興通路,邀請產地供貨業者加入共同供貨機制,以外銷為導向,建構質量穩定的供應體系,於海外大型通路成立台灣農產品全年不間斷供應之貨架專區,確保供貨穩定、海外訂單永續。
五、結語
未來政府會持續結合各界力量,以國家力量深耕我農產品既有市場,並拓展如中東國家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讓外銷數字反映在農民實質收益上,同時避免國內產銷失衡,以維護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