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農為國本,農業攸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保育,也涉及百萬農民生計,農村發展更關乎社會穩定。而近年來,由於少子女化、農業人口老化,致農村勞動力不足,為改善此問題,政府從優化制度、補充人力及自動化三管齊下,除完成農民「三保一金」福利措施(請參考〈推動農民4大福利措施—讓農民安心從農〉)、擴大試辦「農業外展服務方案」及推動「移工留才久用方案」(請參考〈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外,於農機具補助方面,已從106年2,000臺,增加到去(110)年累計16.7萬臺,補助經費從2,400萬元,增加到去年累計44億元,受益農民超過15萬人,提供機械農事服務面積占農地總面積將近8成,節省農業勞動力超過80萬人日。
鑑於農機補助政策有助提高種植收穫的效率,更可同步結合「全國冷鏈物流計畫」(請參考〈推動農產品全國冷鏈物流〉),達到產製儲銷一貫化作業,提升農民收益及糧食自給率,成果顯著,故政府未來4年(111—114年)將再投入92億元經費,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方案」,除持續輔導農友購置普遍需求之農業機械外,更將就其他林漁畜各產業別全面推動自動化、機械化,以進一步提升農業作業效率,改善農村缺工困境,強化臺灣農產業競爭力,並協助達成國家淨零排放願景。
二、4大推動策略
■ 輔導農機購置、擴大農事服務—紓解農村人力
1. 輔導農民購買農機
2. 輔導購置農事服務機械
3. 改善魚塭養殖機械
■ 擴大雜糧生產、漁畜設備現代化—提升糧食自給率
1. 穀物倉儲、育苗自動化
2. 雜糧收穫機械化
3. 推動養殖畜禽設施自動化
■ 產製儲銷一貫化、設備自動化—強化競爭力
1. 獎勵農民購買國內自行研發的農機
2. 鼓勵農民引進國外新型農機
3. 推動產製儲銷自動化專業場域
■ 農業資源循環、增加農業碳匯
1. 推動農機電動化
2. 推動林下經濟(指在不破壞森林環境的原則下,於林地的森林冠層下經營森林副產物,如林下養蜂、段木香菇、金線連、臺灣山茶)及國產木(竹)材多元利用
3. 建置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利用場域
三、預期效益
■ 節省農業勞動力超過144萬人日
■ 超過40萬人次農民受益
■ 提升穀物採後乾燥量能24萬噸
■ 處理農業剩餘資源量能48萬噸
■ 促進產業及周邊產值300億元
四、結語
在全球農業人力急速萎縮下,以少數人力使用自動化農機輔助進行耕作已成為必然趨勢。提升農業機械化與設備代化程度,可創造安全又便利的從農環境,吸引更多年輕人力加入,並加速達成「智慧農業」目標,促進臺灣農業轉型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