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國片自70年代「新電影」浪潮起,逐漸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讓全球認識臺灣電影。此後,新一代電影從業人員接棒,以不同思維拍攝電影,檔檔精采國片讓觀眾在戲院裡飽足視聽饗宴。為持續讓國片健全成長,政府現除推動百億元的「影視音產業發展中程計畫」(109-113年),並於108年11月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透過政府、法人及民間協力組成國家隊,提升文化內容之應用和產業化,以及國際競爭力;另為強化電影與視聽文化保存、發展及推廣,於109年5月設置「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同時也針對電影產業「開發」、「製作」、「行銷」等分工環節,推動各項獎輔措施,推升國片產製質量與海內外能見度。
另因應此次國際疫情對電影產業衝擊,政府更啟動各項紓困及振興措施,如文化部配合行政院「三倍券」推出的「藝FUN券」,以及協助多家電影業者集結成立「國片起飛大聯盟」,藉由合作行銷活動,促進電影消費回溫,使109年國片觀影人次、總票房、國片票房市占率,衝出亮眼成績。
二、國片重點輔導策略與措施
電影產業生態系從概念發想、劇本開發,到拍攝後製、行銷發行等工作,分工縝密,故政府規劃一套完整的獎輔機制,陪伴業界將電影作品從前端開發製作到後端市場發行,以促進產業正向循環,具體措施如下:
(一) 開發及製作階段
■ 劇本開發補助:從劇本階段即提供協助,鼓勵電影業者綜合評估影片類型、目標觀眾之定位或市場分析,並納入電影開發企畫及劇本創作,深化並豐富劇本內涵,以開發多元類型國片。
■ 短片、長片輔導金:階梯式培育我國基礎與進階電影人才,鼓勵電影業者產製內容創新、類型多元或具文化藝術價值的國片,提升國片產量與品質。近年包括《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返校》等獲亮麗票房表現的影壇新人導演作品,皆取得輔導金的支持。
■ 補助入圍(選)、獲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之團隊製作下一部電影片:提供獲國內外重要影展肯定之團隊製作下一部影片的第一桶金,讓優秀電影團隊能持續創作,如鍾孟宏導演以作品《陽光普照》獲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及最佳導演之資格,取得下一部作品製作補助;《陽光普照》亦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並入選初選名單之15強。
■ 應用數位視覺特效製作獎助:鼓勵製作團隊將數位視覺特效技術作為說故事的工具,適當應用拍攝國片,讓題材更多元、畫面更豐富、呈現更多想像空間,例如《返校》、《消失的情人節》等片,除使用特效呈現精彩富想像力之畫面外,並皆獲得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項肯定。
(二) 行銷階段
■ 提供國片映演獎勵:鼓勵開拓市場及保障國片映演空間。
■ 國內行銷補助:鼓勵創作團隊於製作前期即進行國片行銷策略規劃,並運用新媒體進行宣傳行銷,協助開拓國內市場及通路。如《返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等片,即是藉由創新多元行銷手段,有效吸引觀眾進入戲院,而使票房表現傑出。
■ 獎補助參加國際展會:臺灣屬淺碟市場,為擴大影片能見度及國際市場,補助國內片商參加海外重要市場展、銷售版權。另國片如入圍或得到國際重要影展肯定,亦補助、提供獎金供片商及主創團隊出國參展,爭取佳績。
(三) 人才培育
■ 人才培訓輔導:電影專業人才及新血對產業至關重要,故政府補助大專院校、電影公司等開設專業課程、研討會及講座,並鼓勵新人參與電影產製、發行等實習活動。
■ 引進國際製作觀念:邀請國外電影專業人士來臺技術指導,如與金馬影展合辦「電影大師班」,並邀請包括李安、是枝裕和等國際影人來臺授課;另與法國南特三洲影展合作「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由國際資深講師針對學員電影提案與劇本進行專業指導課程,拓展國際視野。
三、電影產業振興與輔導成果
■ 票房表現精彩:109年國片突破疫情重圍,觀影人次達381萬人次、總票房達8.77億元、票房市占率達17.02%,且國片票房破千萬部數達15部,創歷年新高,票房市占率更為前年市占率2倍。
■ 國片類型多元:包括奇幻愛情片《消失的情人節》、《怪胎》,活屍災難片《逃出立法院》等,且穩定發展恐怖驚悚類型,如《女鬼橋》、《馗降:粽邪2》等,顯見國片已不侷限過往喜劇、愛情浪漫等單一類型。
■ 新人導演創作能量豐沛:包括許承傑導演《孤味》破1.9億,柯貞年導演《無聲》破5,000萬,廖明毅導演《怪胎》破4,500萬等,票房表現突出。
■ 海外銷售、參展成績亮眼:國片類型多元,近3年(107~109年)賣出10國以上版權計20部、遍及全球超過45國,且108、109年連2年入圍柏林、坎城等國際一級影展。
四、結語
電影是一國文化素養及軟實力之展現,也是國人休閒娛樂選擇之一,政府責無旁貸,將在「投融資、獎補助」雙軌制下,持續開發多元電影題材與在地內容,完備電影產業環境,形塑臺灣內容品牌辨識度,拓展海內外市場,加速產業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