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臺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國際貿易自由化、農業勞動力缺乏與高齡化、產銷市場失靈、農業結構僵化等內外環境衝擊,以及食安與消費者保護、環境永續等議題備受國人關注。農委會自106年起推動「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持續精進各項農業政策,以提升農民所得及供給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為核心目標,透過完備農民福利體系、健全基礎環境及提升產業競爭力等三大施政主軸,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拓展農產品內外銷,增加農民收益,力求農業永續發展。
二、3大主軸推動成果(至111年6月底止)
(一) 完備四大農民福利體系
1.精進農民健康保險
為輔導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者(實耕者)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農保),107年起於河川公地從事農業工作者或隨蜜源遷徙非屬固定農作型態之養蜂農民,可申請參加農保;同年訂定「實際耕作者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認定作業要點」,農業用地經營規模符合認定基準或農產品銷售、資材投入達一定金額之未滿65歲實耕者,得向農委會各區農業改良場申請核發效期三年之從農工作證明,據以申請參加農保。
109年5月29日修正發布上開要點,對於使用第三人承租之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公營事業機構之農業用地,且與第三人於該地共同經營農業生產之實耕者,得申請從農工作證明。「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及「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條文修正草案業於110年12月7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退伍青農可參加農保及農退儲金。至111年6月底止,以蜂農身分加保者204人,持河川公地加保者1,134人,實耕者身分加保者360人,退伍青農加保者78人。
2. 精進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為增進農民職業安全,107年11月1日起試辦針對實際務農參加農保之農民,及自勞、軍、公、教退休後再投入農業工作且具有全民健康保險第三類被保險人資格者,提供職業安全經濟補償。至111年6月底止,已有逾31萬人加保,加保率達31.7%;因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發生職業傷害者核付11,983件,其中傷害給付11,680件、身心障礙給付107件、喪葬津貼196件,給付金額逾2億2,929萬元。
3. 全面推動農業保險
106年起擴大推動農業保險,已開辦26種品項,40張保單。至111年6月底止,累計投保件數29.6萬件,總投保面積28.8萬公頃,總投保金額558億元,投保率由試辦初期0.93%提升至44.7%,投保成效逐年增長,總理賠金額9.2億元。
農業保險法於109年5月27日制定公布,110年1月1日施行,以完備農業保險及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運作機制。
4. 建立農民退休儲金制度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於110年1月1日施行,農民退休儲金確定提繳人數逾8.8萬人。
(二) 健全基礎環境
1. 因應氣候變遷農業部門調適與淨零排放
農委會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政策,已辦理系列座談及策略大會,形成四大主軸19項策略59項措施,並設定農業部門提前於2040年達成淨零。優先推動措施包括:建立低碳農業生產模式;增加森林、土壤、海洋碳吸存及碳保存;建立加強活化農業剩餘資源跨域循環示範場域;發展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機制等,並以達成減少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50%、增加1千萬公噸碳儲量、農業剩餘資材再資源化及材料化、農漁村用電100%自給自足為主要目標。
2. 農地資源維護及管理
實施「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藉由獎勵農地農耕之六大具體措施,引導農產業結構調整,強化枯水期農業節水效能及整體產業供水穩定,並維持稻米供需平衡,保護農地合理使用,增加稻農收益,111年第1期作辦理轉作及生產環境維護面積分別為5.7萬及2.9萬公頃;稻作初步種植面積15.5萬公頃。
為全面盤點農地數量及資訊,已完成109年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並建置盤查結果查詢圖臺。因應國土計畫法、全國國土計畫及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之公告實施,協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國土功能分區圖(農業發展地區)之繪製檢核作業,以及推動農產業發展整體規劃,促進土地合理配置及適性發展。
3. 擴大灌溉服務
111年6月止擴大灌溉服務之灌溉受益面積達2,158公頃,受益農戶達2,324戶。已興辦27處農田水利建設,提供3.2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讓4萬多位農民安心耕作,未來更持續推動擴大灌溉服務,預計114年擴增到8.8萬公頃。
4. 改善農業缺工與培育新農民
透過增加人力供給及減省人力需求等措施,依各農產業需求,補充多元化農業勞動力,改善農業缺工。至111年6月底止,國內農業人力團累計成立54團,招募1,963人力投入農事服務,透過農業人力資源平臺媒合調派,累計上工逾13.5萬人日,服務4,097家農場。
106年起推動新農民培育計畫,推動各項措施解決農民投入產業面臨到的問題,規劃10年內培育3萬名新農民,至111年6月底止,已累計培育達1萬5,817人。
推動農糧產業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至111年6月底止,輔導農民購置多類型農業機械6,288臺,另輔導22家農會新擴設乾燥設備及低溫冷藏筒,增加水稻濕穀乾燥量能,藉由引導投入農機資本,提升農事效率。
5. 防範重大動物疫病
口蹄疫拔針,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於109年6月認定我國臺灣本島、澎湖及馬祖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歷時24年達成撲滅口蹄疫之重要里程碑。金門地區亦無疫情,持續維持OIE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認定。
成功防堵非洲豬瘟於境外,全亞洲已有16個國家淪陷,迄今臺灣仍維持非洲豬瘟非疫區。啟動防檢疫措施,至111年6月底止,查獲未經檢疫豬肉及含有豬肉製品9,550件,重量達1萬8,872公斤。
穩健推動傳統豬瘟清除計畫,持續執行監測工作及防檢疫措施,逐步推動停止豬瘟疫苗注射,儘速達到傳統豬瘟非疫區。
6. 確保農產品安全
推動植物醫師制度,111年再增聘46位辦理農作物診療及協力推動作物有害生物整合管理等,協助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藥殘留及順暢農產品銷售。重新擬具「植物醫療師法」草案函報行政院審查,111年4月19日審查完竣,並修正名稱為「植物醫師法」,俟行政院會通過後,送請立法院審議。
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110年7月起至12月止為輔導期,並自111年1月1日起落實執行,俾利追蹤與輔導農民正確用藥,農藥購買登記身分證字號率已達100%。
7. 強化漁業基礎建設
前鎮漁港60億元建設專案各項工程已陸續發包施工;養殖漁業振興計畫計補助宜蘭等8個地方政府辦理52件養殖區公共設施整建;漁業永續經營基礎建設計畫項下建構安全永續漁港已核定55件漁港基本及公共設施工程,以維護漁港營運機能及提升漁港防災能力。
8. 推動智慧農業
臺南市「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農委會於111年7月15日啟動接管程序,以發展「國際級臺灣蘭花外銷專業園區」為願景,將引入農業綠能共生、循環經濟與智慧生產等元素進行園區升級規劃,促進蘭花園區轉型。
推動農業生物科技園區成為農企業創新加值產業聚落,至111年6月底止,引進天然物加值、畜禽生技、觀賞水族、生物農藥及肥料等114家業者進駐,帶動企業投資額約146億元,創造約2,600個就業機會。推動智慧農業,促成智農聯盟,110年提升產值5.81億元;加強省工省力人機輔具或智能機具、生物感監測技術開發與應用,節省工時11萬多小時。
(三) 提升產業競爭力
1. 推廣有機友善、產銷履歷
持續推動有機農業,至111年6月底止,通過有機驗證面積 12,418公頃,友善耕作登錄面積5,321公頃,合計有機及友善面積17,739公頃,占國內耕地比率達2.24%,在亞太鄰近國家,成績名列前茅。已與紐西蘭、澳洲、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完成有機同等性簽署,逐步開拓國產有機農產品外銷市場,以帶動有機產業成長。
擴大推動產銷履歷,持續擴增驗證量能並維繫驗證品質,促使業者參與驗證,至111年6月底止,驗證面積達67,610公頃。
2. 稻米產業政策升級
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每年約可調減1萬公頃稻作面積加強推動水稻收入保險,投保計13.3萬公頃,投保率86%;推動水資源競用區耕作制度調整方案2.0(大區輪作),以強化枯水期節水效能及供水穩定,111年第1期作輪值範圍與轉旱作及生產環境維護措施面積計8,085公頃。
3. 提升糧食安全
食農教育法於111年5月4日公布,並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刻正研擬食農教育推動計畫,將依據食農教育法六大推動方針,訂定食農教育中長程目標、執行策略及行動方案,作為後續執行依據。
推動零飢餓方案,陸續成立45處農村綠色照顧社區及69處農漁會擴大辦理;另有119處農漁會設立惜食專區,提供價格親民之國產食材。結合食農教育推廣臺灣鯖魚,於82處幸福元氣站販售限量60元幸福餐盒,每日提供約1,200份。
因應「食農教育法」立法,強化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自111年5月1日起提高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補助經費,一般學校食材補助由每人每餐調整為10元、偏遠地區學校由每人每餐調整為14元。111年1月至6月全國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覆蓋率達94.75%;農民團體供應國軍可溯源蔬菜比率達52.2%。
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稻田轉作雜糧,輔導建置集團產區,導入契作契銷與農企業經營概念,並鏈接加工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加強消費者行銷推廣與食農教育體驗。
4. 健全農產品產銷結構
落實推動農產初級加工場取得登記,暢通上架管道之政策目標。至111年6月底止,已輔導32家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取得登記證。
建置13處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及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110年提供諮詢服務2,166人次、打樣服務948件,較108年分別成長47%及103%,至111年6月底止累計提供諮詢服務6,634人次、打樣2,697件。
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中長程(110-113年)計畫,建立國內農、漁、畜產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與營運能力,升級產銷品質與減少耗損,期望能增加外銷品項與拓展國際市場,並可於產銷失衡時發揮調節供貨的功能,協助穩定國內農產價格。110年建構農產品冷鏈體系41處。國際保鮮物流中心於111年5月竣工,預計9月底前啟用。
111年1月至6月我國農產品出口金額26.3億美元,較110年同期略減5.5%,惟重要出口市場如美國、日本、澳洲及加拿大,以及新南向國家如新加坡、印尼及菲律賓等新興市場,出口金額皆有顯著成長。另中國大陸自110年先後暫停我國鳳梨、釋迦及蓮霧等果品進口,農委會持續透過獎勵出口措施,降低無法輸銷中國大陸之衝擊,並積極分散市場通路。
5. 促進漁業永續發展
補助漁船筏完成裝設船舶識別系統(AIS),110年補助4,146艘漁船筏裝設AIS(占比約兩成)。
輔導刺網漁船轉型,推動刺網漁具實名制,從事刺網漁業5,244艘漁船皆已完成,以友善沿近海漁業及棲地環境。
6. 推動畜禽產業升級
促進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透過「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總經費128.3億元),穩健推動八大措施,包括保障豬農收益穩定產銷、豬隻死亡強制保險增加保費補助、策略性出口拓銷臺灣豬、推動屠宰場現代化與HACCP驗證及肉品冷鏈升級、輔導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加強國內三章一Q豬肉產品檢驗與查核、鼓勵業者標示並使用國產畜產品及多元整合行銷養豬產業等,將依國際動態及產業需求滾動檢討,以提升我國養豬產業整體競爭力。
農委會於111年4月成立「寵物管理科」,規劃寵物事業管理政策與法規擬定,包括寵物繁殖買賣、動物展演、寄養美容、食品用品及生命紀念等產業。另為降低動物棄養衍生之生態問題,已於111年6月完成雙北地區86家動物販賣業者訪視,後續將評估人畜安全、動物福利及入侵風險,推動多元物種飼養繁殖買賣分類分級管理及動物保護法增設寵物產業專章修法作業。
7. 林下經濟及林業永續多元輔導
推動林下經濟,108年訂定發布「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並於110年11月19日修正發布,持有或合法使用林業用地或國土保安用地(保安林範圍)之林農可申請林下經營「段木香菇及木耳」、「臺灣金線連」及「森林蜂產品」品項,而「臺灣山茶」品項部分,限定原生育地區及品系栽植,以維護基因多樣。於苗栗南庄鄉、嘉義阿里山鄉、屏東霧臺鄉、花蓮縣壽豐鄉及花蓮市等成立多處示範區,推廣林下經濟政策。至111年6月底止,共計核准26件、面積2.74公頃,並提升周邊綠色經濟產值逾2,500萬元。
自108年全力推動林產業輔導方案,積極協助林農進行有計畫性之林業經營,整合公私部門資源。至111年6底止已輔導及審定11家林業合作社及農企業之森林經營計畫書,合計納入方案面積1,519公頃。
8. 農村永續發展
至111年6月底止,全國已有2,685個社區參與培根計畫,累計培訓16萬3,897人,並通過984社區農村再生計畫。辦理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整合區域資源,創造區域性或軸帶主題區域亮點。累積辦理環境改善1,947件、軟體類1,393件(包括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生態保育等面向)。
輔導農業旅遊場域取得專業認證或參與專業驗證制度,111年計有60家通過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累計達234家。自105年起每年吸引遊客平均2,500萬人次前往農業休閒旅遊,惟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全球觀光產業,透過紓困振興措施減緩產業衝擊,110年仍吸引2,226萬人次遊客參與農業休閒旅遊,產值87.94億元。
三、結語
臺灣農業面臨挑戰不斷,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新農業政策措施得以順利開展,獲致許多重要成果。111年農委會已擬定多項重要新政策及措施,如因應氣候變遷,成立淨零辦公室邁向農業淨零排放,推動農業綠能及碳權交易;食農教育法完成立法,全面推動食農教育及農漁村綠色照顧;精進稻米產業政策;擴大推動有機、友善環境耕作以及產銷履歷;持續守住非洲豬瘟風險,執行清除傳統豬瘟計畫,投入百億基金升級養豬產業;推動植物醫師制度及落實農藥購買實名制;創建寵物管理科強化寵物事業管理;養殖產業振興;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及設備現代化,建立農漁畜冷鏈物流體系,使農業生產環境升級,提升農產品品質,並透過加工加值,持續擴大內外銷通路,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創造永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