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7月21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三大策略,推動產業朝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發展。自110年起推動「智慧機械2.0」,藉由持續強化基礎工藝與專注系統智慧化技術提升,將產業從硬體研發創新轉換為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提供者。另透過雲端應用服務平臺,提供或開發業者所需之應用服務模組,並投入前瞻科技研究及關鍵技術,引導業者朝向智慧製造發展。此外,亦透過接軌國際服務平臺及相關通訊標準介面,促成我國智慧機械業者鏈結國際,搶占國際高階製造市場商機。

本方案推動至今已有具體成果,重點簡要說明如下:
1.藉由運用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創新科技,協助國內製造業發展共通性智慧化應用技術與服務,優化系統整合服務能量,並強化系統串聯能力,提升我國產業智慧化技術,滿足終端應用產業之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需求。
2.推動智慧機械業者與終端製造廠商及系統整合(SI)業者跨域合作,開發兼具高附加價值與高度智慧化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並共同拓展國際市場。至今已完成43案,涵蓋智慧零組件(如旋轉工作台、動力刀塔)、智慧整機(如半導體離子佈植機、協作型機器人)及智慧整線(如輪圈加工系統、飛機引擎零件加工系統)等,成功輸出至日本、法國、義大利、印度、泰國、越南等國,並完成實際應用場域導入及通過國際級客戶驗證,有效協助業者切入國際供應鏈、布局全球市場,創造超過35億元之國際商機。
3.推動我國智慧機械產業接軌國際並建構國際交流平臺,並協助中小企業智慧應用升級。已推動35案協助業者發展智慧製造應用服務模組接軌國際標準或介接國際平台之輔導案。
4.建構全球首創雲市集及開放式雲平台,開發金屬切削、電子、金屬成型、塑橡膠及紡織等五大產業之應用模組,共有65個App開發設計(累計上架328個)、2,502個會員,推動42家廠商導入驗證(累計160家驗證廠商)、店中店設立10間(累計60間),推動整合設備製造商、系統整合商及終端客戶,加速智慧機械產業生態聚落發展。
5.為協助國內受美國關稅及匯率影響之工具機業者,結合領域相關法人包含工研院、精密機械研發中心等建立工具機相關AI試製線共4條,累計服務廠商12案、廠商投入金額682萬元以上,廠商投入人員共同實作69人,持續推動國內工具機及終端業者學習AI於工具機及金屬加工製造之深化應用,加速產業AI升級。
6.成立7個「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策略聯盟」依各地產業特色鏈結區域產業,集中教學資源與平台建設,聚焦教學資源,精進實創平台與強化教學能量,已共開設課程806門(含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153門、程式語言154門、機電整合237門、AI技術123門及智慧製造資安應用139門),建立並推廣逾10門PBL教學典範,協助夥伴學校開設PBL模組課程逾20門。此外,計畫期間共引進582名業師,培育參與智慧製造相關競賽學生數達1,455人,充分展現跨域合作與人才培育的卓越成效。
7.針對已完成「智慧製造感測聯網與數據處理分析技術」、「製造運營管理技術」、「智慧製造資料庫與大數據分析」三門共通教材之數位化與章節習題新增,並增列資安概念與應用章節及對應教學影片,結合教育部資安計畫模組整合,規劃機械類學生循序漸進之工業資安課程(基礎、進階、實作),培育具智慧製造跨域資安應用能力之畢業生。為落實推廣,辦理18場次種子師資培訓,共787人次教師參與,加速培育智慧製造科技知識課程所需師資,縮短知識應用落差;完成之3門教材課程模組已上傳成大育才網,供學界與業界共享。
8.為強化國內學產研界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實踐能力,推動「全國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競賽」,推廣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於智慧製造的應用,促進大專人才學用合一。競賽由上銀科技、公準精密、台中精機等14家企業贊助(含金獎獎金50萬元)並提供實證場域數據,透過「產業出題、學界解題」,促進學生、企業與學研機構接軌實務應用。合作企業亦藉成果應用AI創新,提升加工精密度、品質及產品良率。競賽分為「企業與研究機構組」及「大專與研究生組」,採初賽與決賽兩階段,迄今累計992隊、3,037人次參與,創造學產研交流與成果轉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