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呼應蔡總統使國人免於淹水、缺水之苦及維持生態永續發展等理念,經濟部於105年12月召開「全國水論壇」會議,獲致具體共識及短期行動方案,未來將成為政策執行的重要依據,期使國家的水資源運用更為合理,也更重視水安全的規劃,達成「智慧水管理,幸福水臺灣」的願景。
水資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基礎,攸關全民安全及生活品質,經濟部落實「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積極媒合臺中、臺南、高雄等6座再生水示範廠,如高雄市鳳山溪污水處理廠已於105年8月完成簽約興建,預計108年完成,將成為我國第1座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之萬噸級再生水廠;另臺南永康再生水廠已於105年7月簽訂合作意向書,預計將供應南部科學園區每日1.5萬噸供水量,109年完成後將成為第1座提供高科技產業使用之再生水事業體。
此外,跨區水資源調度支援臺北自水事業處再創歷史新高,為求穩定供水,藉由106年6月底完工之「中庄調整池」,達成備援供水492萬噸目標,解決原水濁度過高無法穩定供水之苦,並增加常態供水量每年835萬噸,提升桃園及板新地區供水穩定。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為兼顧防洪、水資源及水環境等需求,經濟部為落實「前瞻基礎建設」,研擬「水環境建設」計畫,以「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三大建設主軸,透過跨部會資源對齊新思維、系統調度及智慧管理新技術,結合治水、淨水、親水新環境與節水循環新產業等措施,營造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使我們的水環境更具防護力、抵抗力及恢復力。主要計畫內容如下:
一、水與發展方面:不缺水、喝好水
加速推動「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及「烏溪鳥嘴潭人工湖工程計畫」,提前達成石門水庫計畫防淤效益及增加中部地區水源調度能力,另對於原住民、偏鄉及無自來水地區供水改善亦擴大計畫規模,增加不缺水受益戶數。
推動「防災及備援水井建置」、「伏流水開發工程」、「再生水工程」、「白河水庫後續更新改善工程」、「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工程」、「雙溪生態水庫工程」、「天花湖生態水庫工程」、「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湖山水庫第二原水管工程」等新興計畫,增實國家水源調度效能,預計完成後將增加常態供水100萬噸/日及備援調度用水200萬噸/日,提高用水穩定供給,產業發展用水無虞。加上「推廣水資源智慧管理系統及節水技術」,將可提升水資源管理及科技造水運用,帶動水利產業發展與升級。
推動「加強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計畫」,有效減緩國內水庫淤積情況,延長水庫蓄水壽命,提升水庫涵養水源能力及蓄水水質;另推動「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第二期」及「金沙溪及前埔溪水資源開發計畫」等計畫,維持離島地區供水穩定,促進地方繁榮及永續發展。
二、水與安全方面:不淹水
以系統性治理方式,加速提升都會區及人口聚集地區之縣市管河川及排水防洪能力,加強雨水下水道建設,藉由新興計畫「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降低地區淹水風險,減少水災衝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預計改善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堤防護岸及雨水下水道250公里;改善易淹水面積200平方公里。
中央管轄之河川、區域排水及一般性海堤,則以流域綜合治理觀念,藉由新興計畫「中央管河川、區域排水及一般性海堤整體改善計畫」,加強風險管理、上中下游防災減災、禦潮等工作,降低淹水災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預計改善中央管河川及區域排水路治理120公里,中央管河川保護面積65平方公里,海堤改善16公里,提升水岸安全兼具改善週遭環境品質。
三、水與環境方面:親近水
藉由「水環境改善計畫」跨部會協調整合,集中資源以整體性及系統性方式,辦理河川、排水及海岸環境營造、污水截流、放流水補注、水源淨化、溼地營造、滯洪池休憩景觀、生態復育及污水處理等設置,營造自然豐富親水空間與生態棲地,打造一縣市一親水亮點,恢復水岸生命力及永續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