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之著作權均屬行政院或原著作權人所有,除有合理使用情形外,應取得著作權人之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人才是立國的根本,為著眼未來國家30年發展所需,須投入更多的經費於人才培育,政府自106年起推動「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以打造臺灣國際標竿創業聚落為核心,透過吸引國際人才來臺發展,促進我國青年創業、就業及......
一、 前言 為提升公共環境品質、改善民眾生活條件,並助提升國家整體形象,「城鄉建設」除由中央主導的大型計畫外,也支持全國各縣市提出符合地方的建設主題,於106-114年推動16項建設計畫,涵蓋交通、社福、產業......
「數位建設」是依據行政院105年11月通過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架構規劃而成,首度跳脫傳統偏重硬體建設的思維,推動網路安全、數位文創、科研設施等軟性基礎建設,並以「5G發展驅動臺灣數位轉型與全球定......
為振興經濟、帶動整體經濟動能,並因應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及新生活趨勢,政府自106年起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下稱前瞻計畫),包含促進環境永續的「綠能建設」、營造智慧國土的「數位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
一、 前言 鑑於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愈來愈大,也愈來愈緊急,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為呼應此一全球趨勢,蔡總統亦於1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
一、 前言 臺灣工藝豐富而多元,從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中汲取養分,結合地方資源素材與人文,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工藝產業,如鶯歌的陶瓷、新竹的玻璃、苑裡的藺草編織、竹山的竹編、三義的木雕、花蓮的石雕等,不僅呈現出......
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我國於109年2月公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下稱特別條例),行政院依特別條例原編列600億元(紓困1.0),其後因全球疫情加劇,5月修正特別......
推動公共建設,除了可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更能透過資源的妥適分配,平衡城鄉差距,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讓每位國民都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故推動公共建設計畫一直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如推動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即是為打......
一、 前言 因全球經貿局勢面臨COVID-19疫情、美中科技角力、俄烏戰爭衝擊等挑戰,促使國際大廠重新調整研發及供應鏈布局。我國因疫情控制得宜,且具備全球半導體產業關鍵地位、高素質研發人力、完整產業群聚、絕佳......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教育的好壞,也就關係著國家未來的好壞。政府極為重視教育發展,教育預算已從105年2,400多億元,提升至今(111)年3,000多億元,除落實及優化各項教育政策外,近年來並持續改善公......
一、 前言 自1957年蘇聯發射全球第一枚人造衛星,60多年以來衛星科技已廣泛運用於通訊、遙測、導航、氣象、科學領域,對社會和民生影響無遠弗屆。鑑於太空科技可帶動各項尖端技術研發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及增進民生......
COVID-19疫情侵襲全球兩年餘,除發展出如居家辦公、遠端視訊會議等的新生活型態,亦有許多運動愛好者因無法於健身場館使用運動器材、接受教練當面指導、不能臨場感受熱血沸騰的精采賽事,在體育活動被迫中斷下,驅......
臺灣是個海島國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打造成為一個生態、安全、繁榮的優質海洋國家,政府於107年成立海洋委員會,作為海洋政策的統合機關;108年公布《海洋基本法》,提出海洋事務政策方向並明定每年6月8日為......
科技的快速發展及變化已超越「日新月異」程度,5G的速率、聯網裝置數是4G的100倍、時間延遲是4G的十分之一,根據國際經濟分析機構研究指出,預估到2035年,透過5G驅動的全球經濟活動規模將超過13兆美元,......
文化形塑集體記憶,可讓國民更加凝聚,更有光榮感,是一個國家的根,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展現。為厚植文化力,文化部於105年提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文化資產保存視為重大公共投資,並於106年納入「前......